曾建平30載為罕見病爭權益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8 HKT

政府上月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掀起全城熱議,香港罕見病聯盟會長曾建平是當中支持者,因為他相信當局把每年節省的30億元,可支援更多罕見病及癌症等重症病人。罕盟成立逾10年,由最初被無視,到近年漸被接納,他感觸良多,惟認為爭取的路仍漫長,並希望政府加強統籌官商民協作。人生就是不斷的經歷和適應改變,嚴重眼疾曾奪去他的視力,但他克服沮喪和挑戰,成功由商界企業轉為病患弱勢爭權益,30年來創辦及領導多個病人組織,又引入全港首隻獲國際認可的導盲犬,走出人生新軌跡。
年逾70歲的曾建平腰板挺直,語氣堅定,他指近年政府及各界對罕見病的重視程度已大大提高,前年醫管局成立「罕見病工作小組」,定期與罕盟就不同罕見病議題進行討論,並建立涵蓋數十種罕見病的病人資料庫。
喜見罕盟成立10年被接納
近日最受關注的醫療議題,當推上月政府公布的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當中市民對明年起急症室收費由180元增加至400元爭議最大。曾建平是今次改革的支持者,他認同當局提出「能者共付、輕症共付」的原則,認為港人學習為個人健康負責,履行共付的責任。
他提到,現時政府向公營醫療系統提供的資助達97.6%,市民只負擔低額費用,即使5年後醫療改革完成,政府向公營醫療系統的資助仍達90%,遠較新加坡的80%高。面對千億財赤,加上未來本港踏入人口老化高峰期,他擔憂當局若長期大額補貼,恐難以負荷,遲早「爆煲」。
不少罕見病及癌症患者的藥物費用高昂,部分人更需自費買藥,構成沉重經濟負擔,另一個讓曾建平支持改革的原因是,當局承諾把改革下每年節省的30億元,用於支援罕見病及癌症患者等重症病人,他冀望額外的援助可為重症病者帶來幫助。
曾建平本身患有亦屬罕見病的視網膜病變,早於12歲時確診,從小視力差於常人。成年後,他在商界企業工作,當初視力仍可應付,至30多歲眼疾惡化要用柺杖助行,期間同事請他在文件簽名,他卻找不到簽名位置,才知不妙。幸好僱主開明,為他安裝助視器材,放大字體,得以繼續工作。至1998年,正值壯年的他發現視力進一步退化,已難再應付商界高效率的工作要求,毅然辭職。
現時曾建平已完全失明,回想昔日視力由逐漸朦朧,到看得見的範圍越來越小,至最後完全漆黑一片,感覺絕不好受。他坦言曾被失明的恐懼感困擾,但知道只能努力面對及嘗試克服,便於1995年成立「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連結病友爭取權益。曾建平性格樂觀,亦善於籌劃,他預期視力日見退化需要鍛煉強健體魄,決定每日游早泳,又曾參加毅行者。
克服失明挑戰 奉獻義務工作
當上天關了一道門,總會為你留一扇窗,離開商界後,他積極投入病友組織的義務工作,感受病友之間的自強不息,還有義工們的無私奉獻,跟在商界工作「利字當頭」截然不同,其後他又接觸到其他患罕見病的病友,了解到他們面對的種種困難。2012年,他成功引入本港第一隻獲國際認可的導盲犬,兩年後再創辦「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於2014年12月成立,回顧過去10年來當局對罕見病由不重視到近年逐漸正視的轉變,他感慨良多,更披露一件鮮為人知的往事。2015年初,罕盟舉辦成立典禮,他憶述當時曾邀請時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蒞臨出席,但被拒絕,再邀該政策局的其他官員到臨亦被拒,最後罕盟希望該政策局以書面致賀辭鼓勵,再遭拒絕。他平靜地說,至今未悉原因,但當時感到非常沮喪,「那一刻意識到在政府的政策視野上,並沒有罕見病的議題。」
冀政府加強統籌官商民協作
挫折無損罕盟及曾建平為弱勢病友爭取權益的決心,他及罕盟繼續就罕見病提出不同政策倡議,並讓罕見病的病友親述病情及其面對的醫治困境,讓公眾認識更多,又代表香港到海外出席不同的國際病人組織或罕見病論壇發聲,學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倡議方向,爭取制訂長遠的罕見病政策。
2017年政府換屆,轉機出現,該年10月有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在特首辦外請願,獲時任特首接見,翌年港府以特別用藥計劃為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引入新藥。每年4月,本港舉辦影壇年度盛事——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2018年的金像獎,曾建平及其他罕見病病友獲邀出席及踏上紅地毯,讓罕見病受到公眾關注。去年底,醫衞局局長亦出席一年一度的「罕病研討會」。
10年過去,他喜見近年政府對罕見病提高重視,但坦言挑戰仍在,「罕見病有數千種,每年有新藥面世,爭取的路仍然漫長,希望政府牽頭加強官商民協作。」他指,各大學、科研機構、創科企業及藥廠都有不同研發,建議政府牽頭制訂長遠政策及統籌各方,再結合病人組織,組成跨界別協調機制,體現官商民協作。
時間是一把尺,量人、量心,量距離,為罕見病病友爭權益,曾建平念茲在茲,他直言人生的轉捩點在眼疾惡化,每人的人生軌跡不同,但總要不斷適應和經歷改變,身處逆境更要見招拆招,踏實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