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秘笈|嬰兒靠觸覺探知世界 不同感覺助提升認知力【600期】
發佈時間:00:00 2021-11-25 HKT

有物理治療師表示,嬰兒剛出生時語言及身體運用等能力未發展成熟,而觸覺是較早建立的感官,令他們能夠透過接觸人和物件所得的感覺,探知世界;若家長想孩子的觸覺發展加快,可以幫寶寶準備不同材質的玩具,讓他們多體驗各種觸感,並鼓勵寶寶爬行,因爬行能刺激觸覺,有利觸覺發展。
經皮膚接觸產生感覺
協康會物理治療師督導主任沈寶文(Selina)說:「觸覺是一種接觸性感覺,透過皮膚下的接收器,接收外界刺激如撫摸或按壓而產生感覺。同時,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覺,利用皮膚的神經末端傳送訊息到中樞神經,從而令大腦皮質層通知身體作出反應,即觸覺發展的反射反應。」她表示,讓嬰兒多感受不同的觸感,有助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
各階段的觸覺發展
「在寶寶出生初期,因為語言、動作技巧等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比之下觸覺是較早建立的感官反應。出生至一個半月期間,寶寶透過獲父母抱起和撫摸輕拍,能感受到被撫慰或被愛的感覺;約三個月時,寶寶能透過不同的觸碰感覺和經驗,分辨父母或其他人。」
Selina續說,嬰兒四至七個月大時,開始用不同部位探索自己的身體,例如吮手指、拍打手腳等,同時運用四肢的觸感探索身邊環境,如用腳踢嬰兒牀感受其質感等;八至九個月時,嬰兒可用四肢爬行並感受四周物件的質感,例如地板的硬或膠墊的軟,不同的觸覺刺激可促進其感覺統合發展;九個月後,寶寶身體各部位的感覺器官逐漸發育,其觸覺系統會與其他感覺器官,如視覺、前庭覺、本體覺,甚至是情緒互相影響,幫助他們學習動作技巧及認知發展。
反應分保護性和區別性
人體對觸覺刺激的反應,Selina指可以分為保護性及區別性,兩種反應互相平衡才可令觸覺發展完善。「保護性反應指當身體受到影響自身安全的刺激時,作出迴避反射或保護動作的反應;區別性反應指透過觸摸動作,感受並分辨不同質感。」她解釋,嬰兒透過嘴唇觸碰媽媽肌膚,從而感受乳頭和皮膚的分別,並成功進食母乳;或是透過觸摸不同物件,認識各種物件的物理特性如形狀、大小等。
嬰幼兒觸覺發展訓練
Selina建議家長可以利用以下兩種觸覺反應訓練與孩子互動,讓他們感受各種質感和溫度帶來的感覺,並教導他們各種感覺的名稱,有助提升其認知力。
「震震刷刷」:適合零至四個月的嬰兒,家長在其手腳塗上嬰兒用乳液,再用嬰兒牙刷慢慢輕刷,同時把乳液掃到手腳不同位置。過程中能讓他們感受被牙刷輕掃和遊走手腳的感覺,家長可以一邊輕刷,一邊說出身體部位的名稱,有助潛移默化地加深子女對身體的認識。
「冰極世界」:適合八至十二個月的幼兒,家長運用已浸泡冰水的海綿或冰粒,輕掃或觸碰孩子身體不同位置,讓他們感受冰凍;亦可利用毛巾包裹冰粒,待冰粒稍微溶化、毛巾溫度改變及變濕後,讓子女感受濕潤和毛巾變軟的感覺。
Q: 若「冰極世界」活動令孩子皮膚出現紅腫,該怎麼辦?
A: 部分人天生對冰凍感有敏感反應,接觸冰凍的東西後皮膚會出現紅腫。若小朋友出現此情況實屬正常,父母毋須過分擔心,紅腫情況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消退。另外,家長可以用稍微冰過的水樽或濕冰巾,取代海綿或冰粒,雖然冰凍的感覺較不明顯,但小朋友因敏感而出現紅腫的情況也隨之減少。
文:郭子豐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育兒秘笈|初生嬰兒靠嗅覺認識環境 建立安全感發展認知力【598期】
育兒秘笈|寶寶出世前要培養聽覺 連結認知和肌肉協調力【59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