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疫情下孩子易焦慮、不說話 專家教3招追回幼兒黃金學習期
發佈時間:06:30 2022-07-28
兒童成長的黃金階段,需要透過五感接觸環境,提升認知、語言能力、鍛煉大小肌肉,以奠下將來學習基礎──當學前教育受疫情影響,動輒停課令幼童減少在校接受常規練習,同時衍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顏瑋林指,該會轄下三十間幼兒中心,過去每年大約接獲兩至三宗選擇性緘默症,疫下兩年來飆升至每間中心至少一宗個案。他認為,受疫情影響幼童減少與人互動無疑有影響,個人內向性格較害羞,容易焦慮,都會受環境影響加重焦慮感。
選擇性緘默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在特定環境(如學校)易感焦慮,因而不開腔說話,平常與家人溝通可以沒障礙:「這類學生在特定環境,有其他人聽到自己講話,好像讚賞,反令病情更嚴重。」然而,持續網課未能安排患者在學校治療,無法慢慢熟悉令自己感焦慮的人和場景,因而影響效果。
幼童認知發展遲緩
顏瑋林表示,就算網課再好,幼兒始終欠缺實體練習機會,而家長是否陪伴在側協助訓練技巧也是關鍵,影響整體成長步伐落後;綜觀兩年來,他有以下觀察:
1. 語言能力落後
幼兒少外出活動與人接觸,多少影響社交能力,像與人分享,「輪流」玩玩具等;從學校課堂有不同場景訓練說話技巧,亦因長期停課,令幼兒缺乏對象交流,致口語句子結構流於簡單,未必識用複句「如果……」、「但是……」等,因為家長未必懂得與子女有系統地練習。
2 大小肌肉發展遲緩
幼兒能持久安坐於椅,須核心肌力配合,才能支撐整個身軀在椅上起碼二十分鐘。他坦言,家長在家難以有系統訓練幼兒坐好,指幼稚園流程正是訓練學生有安坐能力。此外,幼兒因停課太久欠缺大量步行、訓練大肌肉運動,亦容易失平衡跌倒。
至於執筆寫字進程,須整隻小手的肌肉靈活配合;及至K3執筆,他見到不少仍然握拳,未能用前三指運筆,正是在家欠缺不同小手肌鍛煉。「幼稚園有不同分組時間,交替練習大小肌肉,就算家長有買泥膠,是否有系統練習肌肉?」其他文具運用,像剪刀、間尺,家長未必特意要求子女使用,同樣減少小手肌練習的機會。
3 自理能力倒退
情緒與自理能力相輔相成,若自理能力佳,能增加個人自信心及效能感,從而加強學習動機,面對逆境能力更強。「不過,停課同時減少在校學習自理機會,像執書包、如廁後清潔等,在家很少找機會讓孩子試,管理自己物件;不少家長嫌髒,總由大人為子女如廁清理,這都是在削弱幼兒自理能力。」
4 控制情緒能力差
幼兒旁觀大人因長期防疫處於情緒緊張狀態,亦缺少父母以外的親朋擁抱、握手等親密接觸,與人的距離感增,有機會影響其情緒,變得煩躁不安,對人迴避、退縮等;另一方面,因為長期防疫在家,為求大人關注自己,做出頑劣行為,甚至發脾氣。
追回幼兒黃金學習期靠家長心態
新常態教學重視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顏瑋林指,這是契機讓幼兒適應不同狀態下學習。「以前大型事故是『一次性』,這三年長期面對的不安、危險,大人幫孩子處理內在情緒更重要。」他以踏單車為喻,不少成年人長大後才學會踏單車,幼兒只要有足夠而合適的體能訓練,可追回肌肉發展落後;至於其他學術能力,同樣可追回,家長不用過分擔心,他給予家長以下建議,幫助子女投入新常態下的校園生活:
1 重建與人及生活連結
親朋、同學仔的友誼圈,對幼兒來說很重要;而家長亦應重新連結孩子以往的生活模式,像上學、在家時間表,令他們感到安穩。
2 生活如常感希望
縱然疫情持續,應保持孩子生活如常,像參與興趣班,在安全情況下外出活動等。
3 接納孩子情緒
面對不同環境,出現負面情緒很合理,家長協助幼兒正確表達,例如讓他們哭泣發洩,學習以恰當行為表達、控制情緒。
幼兒專注力參考指標
長期在家「困獸鬥」,家長未必察覺子女的專注力問題,顏瑋林表示,據不同研究指,兒童每年長一歲便有多一分鐘專注力,當升小一, 六歲能有約六分鐘的專注力於靜態活動上:「為甚麼一年級生可以坐上一堂四十分鐘?那是因為每過一次最『專心』的時候老師便轉換另一種活動,故老師、家長須留心,兒童是否能夠持續專注。」
文:羅惠儀 圖:黃頌偉、何建勇、部分由受訪學校提供
延伸閱讀
【親子教育】疫下升小幼兒能力落後 英華:禮儀、聽指令需花更多時間
【親子教育】升小幼兒能力落後 閩僑:疫情下更要花錢做課餘活動
【親子教育】升小幼兒能力落後 幼稚園:加入小一銜接課程助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