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拖延是因為「扭計」唔聽話?專家教路3招解決拖延症:要軟硬兼施

更新時間:01:52 2023-02-10
發佈時間:01:04 2023-02-10

小朋友叫極唔聽,相信各位爸媽都經歷過,每天不斷叫做功課、叫食飯、叫沖涼,叫到心累崩潰。以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才會拖拖拉拉?原來拖延代表內心渴望逃避,今次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課程總監董龍珠(Shirley)便會教大家如何改善孩子愛拖延的陋習。

拖延是潛意識行為

Shirley表示任何年紀都會出現拖延的情況,而拖延症雖是壞習慣,但也是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她解釋孩子出現拖延不外乎幾個原因,包括不懂得怎樣做、不喜歡、反對權威刻意不做某件事、害怕失敗等。「採取拖延戰術可以令他們不用即時面對他們不喜歡或害怕的事,例如跑步、做功課、喝中藥。」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是一個潛意識行為,因為他們知道做了之後會令自己不開心。若拖到最後不需要做,便可以避免了這些情緒,即使要做,起碼也可以把不開心的感覺延後了。

 

 

了解拖延背後原因

Shirley相信家長透過日常接觸、觀察會知道孩子的能力程度,能夠分辨究竟是做不到抑或不想做。她舉例,孩子的數學成績較差,家長有機會發現他們會把數學功課放到最後才完成,這明顯與能力有關。但某些情況,如生病不願喝中藥,並非他們吞嚥能力有問題,而是他們怕苦、討厭藥材的味道。面對不同原因,家長要用不同的處理方式。

大一些的孩子能夠透過說話表達,家長可以提早預告,看看他們的反應,邀請孩子表達想法,如「為甚麼你不想去游泳?」;年紀小一點的則可引導他們,不要直接開放式詢問,嘗試逐個原因問,讓他們選擇,「你不想遊泳是因為怕水?怕『浸親』?怕飲到池水?怕腳碰不到池底?」,當找到原因,孩子的情緒會出現變化,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為甚麼會拖延,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改善拖延的情況。

解決拖延症第一招:認同孩子情緒

若孩子是怕、討厭,Shirley建議家長可以嘗試代入孩子角色,說出他們心中的感受:「我知道你不喜歡中藥,是不是因為很苦?討厭那股味道?」讓他們知道原來父母跟自己一樣,獲得認同感。另外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做,例如買涼茶時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怕苦,媽媽也很怕,但生病了需要食藥,涼茶很苦,媽媽陪你喝一碗。」讓孩子知道爸媽跟他一樣在喝很苦的東西。對其他事情,如遊泳、跑步,家長亦可先認同孩子怕水、怕熱的情緒。「切忌責罰、打罵,這樣只會令孩子對討厭的事物更負面、反感,把它與父母打罵聯想在一起。」Shirley提醒道。

Shirley指家長不應用責備或命令的語氣叫孩子做事。
Shirley指家長不應用責備或命令的語氣叫孩子做事。

 

即使孩子堅持不願嘗試,也要耐心勸導。「你不願把腳放到水中是不可能學會游泳的,要學會游泳就必須把腳放到水中。」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強調行為,而不是人身攻擊。「不要說『你咁冇用』、『你咁冇膽』、『有乜好驚』,『冇膽』與不願下水其實沒有關係,反而否定了一些他們願意嘗試的東西。」無論事情簡單或複雜,嘗試時可以多些鼓勵、認同、欣賞孩子的付出,要明白第一次嘗試會害怕是正常的,她認為任何年紀的孩子假如家長能夠在過程中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支持,會事半功倍。

 

解決拖延症第二招:制定時間表 協助規畫

有時孩子刻意「扭計」拖延是希望試探父母,看最後是否能夠真的逃避。當家長覺得這是必須,涉及生活習慣,包括坐下來吃飯、做功課、洗澡,父母便應堅持,用平靜的語氣跟孩子說,「一定要完成這件事」、「你不做我們便完成不到」,不能讓步。其次可以訂立固定時間表,如每天八點便要洗澡,當時間到了便不可再拖,事前半小時、10分鐘可以先給予一些提醒,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對年幼孩子尤其重要。「他正在玩玩具、看卡通片看得入迷,突然捉他沖涼只會令他更討厭沖涼。」有固定的時間,通常一至兩星期便會養成習慣,自動自覺。如果經過預告孩子仍然「扭計」,家長便可使用「我們現在沖涼」等較強硬的語氣,不能因此而讓孩子拖延。

家長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遵守時間表,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減少孩子出現拖延情況。
家長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遵守時間表,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減少孩子出現拖延情況。

 

解決拖延症第三招:分散注意力 減低負面感受

至於能力問題,家長要先了解孩子感到困難的地方以及他們的水平,陪伴之餘可把複雜的事分開幾部分完成,減輕其恐懼感。「例如數學功課有四條,可以逐條逐個步驟跟孩子解釋,當完成一條後更可以稍作鼓勵,『我們已經完成一條了』,又或者有三樣數學功課,可以先做完一樣,然後做其他科的功課,休息一會才做第二樣的數學功課。」同一時間做一堆不喜歡的事只會引起反效果,但孩子不知道原來可以分開完成,因此家長可以替他們規畫,令他們在過程中不會感到很痛苦。「正如做家務,每日做一點,當然不及年尾大掃除一次過做辛苦。」Shirley笑言。

Shirley建議家長可以嘗試把討厭跟喜歡的事同時發生,譬如孩子喜歡積木,便讓他們帶一塊積木進去洗澡,有助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把負面感受減至最低。當孩子完成他們害怕或不喜歡的事,家長可以考慮給予孩子一些獎勵。「不一定物質上,講故事、食他喜歡的小吃,或翌日到公園玩耍、踩單車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完成後可以帶來正面結果。」

去公園玩耍也可以是獎勵。
去公園玩耍也可以是獎勵。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課程總監董龍珠(Shirley)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課程總監董龍珠(Shirley)

 

文:林詩敏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