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香港虛擬資產ETF的安全之道:市場喧囂後的長遠根基

出品 | 歐科雲鏈研究院

作者 | Jason Jiang

在美國SEC對以太坊現貨ETF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之際,英國金融監管機構22日也批准了首批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產品,邁出追趕其他虛擬資產中心的步伐。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率先通過比特幣和以太坊ETF的香港市場,在經歷一段不溫不火的表現后如今也正在復甦:據SosoValue數據,截至5月21日,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總規模已超過3.1億美元,並在連續5個交易日內獲得穩定增長。

拋開加速傳統金融與虛擬資產融合等行業利好,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參與虛擬資產現貨ETF最切實的優勢在於安全性更有保障。這種保障首先體現在更可靠的託管措施和賠付安排上。考慮到虛擬資產特殊性,除主託管人外,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如今均聘任了專業的次託管人負責虛擬資產保管,在提升基金資產管理效率的同時分散託管風險。次託管人不僅要確保現貨ETF所對應的虛擬資產與其自有資產及為其他客戶持有的資產分離,還需要將大部分虛擬資產儲存在冷錢包中,只能將少量暫存在熱錢包中以應對認購及贖回需要。

這與此前SFC對VATP的虛擬資產託管要求基本一致。就虛擬資產託管問題,歐科雲鏈此前曾向香港監管部門提出更多建議。例如:用於託管虛擬資產的冷錢包硬體應分散保管,且私鑰只能供一次交易使用,過後應被廢棄並更新;熱點包可利用MPC貨密鑰分片等密碼學技術來存儲私鑰等。部分建議在香港虛擬資產生態中已得分應用與實踐。

此外,次託管人還應通過第三方保險或其他允許的方式制定適當補償安排,使其能覆蓋其在冷錢包中儲存的至少高達與虛擬資產次託管人相關的適用發牌要求所規定的必要百分比的潛在損失,以及以熱錢包或其他方式儲存的虛擬資產的100%潛在損失,從而保障即便資產受損,投資者也能得到切實保障。

在投資策略方面,根據香港證監會規定,虛擬資產現貨ETF不得投資任何金融衍生工具,或從事證券借貸、銷售、回購交易以及反回購交易,亦不得就虛擬資產採用任何形式的槓桿;同時發行人需根據市場情況制定流動性管理政策,通過各類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識別、監管和管理風險,保障投資者的贖回要求能得到及時滿足。

支持實物申贖是香港與美國在虛擬資產現貨ETF領域的主要區別。儘管實物申贖在流動性和價格方向反應方面更為迅速,還能為現貨ETF吸引更廣泛的市場關注和投資群體,但由於涉及鏈上流程及參與主體增加,對應風險隨之加大。為應對相關風險,香港虛擬資產ETF也做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如在IOP的產品申購期,為應對底層資產的價格波動,虛擬資產現貨ETF通過收取超額的安全緩衝資金保證基金份額創設的順利運作。這種類超額質押做法在虛擬資產行業並不罕見,資產抵押型穩定幣DAI就是通過超額質押模式保證底層資產的充足,從而實現與美元的相對錨定。但除了IOP階段,投資者通過實物申購ETF份額時並不需提供高額的安全緩衝資金,因為實物申購操作更為便捷,不涉及現金模式下的虛擬資產購買動作,且相關價格波動在申購完成應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為應對實物申贖帶來的洗錢風險,香港還要求參與虛擬資產ETF運作的機構,包括基金公司、託管方、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參與券商等均需為持牌認可機構;同時,這些機構在客戶進行充提幣前都要經過嚴格的KYC/AML審核流程,降低出現非法活動風險。在券商層面,勝利證券目前會在交易前對客戶進行2次KYC審查,如果客戶賬戶出現不符合KYC表現的大額虛擬資產,或再對其進行一次盡職審查;在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層面,則會在KYC基礎上對客戶錢包進行擁有權驗證,確保客戶對錢包內資產的持有及控制,同時通過KYT(瞭解你的交易)檢查過去數十次錢包的鏈上交易情況,完成對錢包位址的篩查,並在通過白名單驗證后才能進行虛擬資產充提,降低黑灰位址參與ETF交易的風險。事實上,隨著虛擬資產採用率提升,KYT等基於鏈上數據的合規分析工具已經成為虛擬資產市場各方的必備品。歐科雲鏈研究院此前在香港VATP、法幣穩定幣和VAOTC等公眾諮詢建言中曾多次向相關機構強調KYT技術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作為一種成熟金融產品和虛擬資產主流化的關鍵產物,現貨ETF不僅加速了傳統金融與虛擬資產的融合,還為更廣泛投資群體提供了合規通道。儘管不能改變比特幣和乙太坊的高波動性,但安全始終是ETF的核心議題。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在投資策略、資產託管和KYC/AML方面的上述安排,顯示了對投資者保護和反洗錢等安全議題的重視。這些措施將增強投資者對ETF產品的信任與信心,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促進香港虛擬資產與Web3生態的繁榮。

關於歐科雲鏈研究院

歐科雲鏈研究院是歐科雲鏈集團旗下的戰略研究機構,以幫助全球商業、公共和社會部門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科技和區塊鏈經濟的演變為使命,輸出深度分析和專業內容,涵蓋技術應用與創新、科技與社會演變和金融科技挑戰等主題,致力於推動區塊鏈技術等前沿科技的應用與可持續發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