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政策利經濟復甦 各界目光應放長遠

近日輸入外勞討論鬧得沸沸騰騰,政府公布「補充勞工優化計畫」,一口氣放寬26項工種輸入外勞,並准引進2萬名外地勞工。儘管特首已表明此措施是輔助性而非永久性,仍難釋勞工界疑慮,連日紛紛出來表態。今年來,優才引進已逐步加速,本人認為基層行業的勞動力補充也是勢在必行,需雙管齊下才能推動香港社會經濟復甦,令香港恢復往日風采。

優才和高才計畫旨在引進高階專業人才,以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這些人才通常擁有較高學歷、專業技能和研究能力,對於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港府上月進一步調整「香港人才清單」,由2021年的13項專業,擴大至現時涵蓋9個行業領域下的51項專業。人才清單每一步調整,都與香港當前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同樣是輸入外援,優才和高才計畫是針對技能短缺,輸入外勞則是針對行業人力不足,兩者都牽動着香港的經濟命脈。政府今次決心出手,很大程度是因「人手短缺令社會復常受限」。此次計畫之所以觸動勞工界神經,全因擔心長遠會拉低工資水平。客觀來看,我們應該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以香港發展大局為重。

雖然社會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常態,但多個行業卻面對人手不足和招聘困難,影響工作和服務素質。有中小企甚至因嚴重缺人,未能如常開門營業,影響盈利及業務拓展,阻礙香港復甦,不利整體經濟增長,長遠更會削弱競爭力。與此同時,香港正值基建高峰期,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多個大型基建陸續上馬,本地建造業卻苦陷人手荒。其他如零售、飲食及長者護理等行業,同樣面對「有工無人做」的困境,情況堪憂。

當缺人成為復甦最大阻力,政府就不能坐視不理。今次引入外勞,是針對人力明顯不足的行業,當下獲優先處理的建造業及運輸業,分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0%及7.3%,對香港經濟命脈舉足輕重,但兩者皆淪為缺人重災區,若持續請不到人手,肯定會拖累香港經濟復甦。

翻查統計處數字,2021年建造業就業不足人數達14000人,其中地基及上蓋工程缺9100人,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缺4900人。運輸業方面,就業不足人數達7900人,其中運輸及倉庫缺6600人,郵政及速遞活動缺700人。至於其他行業,據統計處6月數字,餐飲業空缺率為4.39%;保安及偵查則為3.4%,而安老院舍人手空缺率更高達8%。空缺率較高的崗位,大部分均屬基層前綫員工職位,共通點都是厭惡性工作,因而乏人問津。

部分工種無法招兵,最大原因是工資低、無前途。隨着近年大專學歷人口增長, 2021年本港有超過210萬人口完成專上教育,擁有學位的更逾144萬人。而透過JUPAS成功升讀大學的DSE達標考生更逾85%。年輕人學歷趨高,自不熱衷體力勞動工作,加上社會認定建造業、飛機維修等行業欠缺前途,即使政府與業界已大幅提高相關工種薪酬,入行「新血」仍寥寥可數。

事實上,勞動市場職位錯配嚴重,加上人口老齡化,已導致行業性斷層。企業若持續請不到人,勢必影響企業運營,若企業為求存,競相出高薪招聘人手,工資快速增長,營商成本上升,則將壓縮企業盈利空間,宏觀來看會帶動物價上漲、通脹高企,致香港競爭力下降,整個經濟就會如骨牌般倒下。到時要考慮的已不是薪水問題,而是飯碗不保。

放眼全球,各國為解人手荒,放寬勞動人口流動性以提振競爭力已成必然手段。香港針對性地輸入外勞刻不容緩。各界不應劃地自限,要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而工會更應將重點放在引導年輕人投入相關行業,改變觀念、填補空缺,並解決行業性斷層的長遠問題上。

不論是優才計畫,還是補充勞工計畫,都具穩定社會經濟的作用,但目前兩者的薪酬、福利、住屋、配套等待遇差別很大。其實基礎行業也應有完善配套,否則很難招人。畢竟香港經濟要復甦,也要靠基層打拼。

長遠而言,除了依靠引入外勞解燃眉之急,政府亦應針對勞動力不足的根本問題對症下藥,全盤考慮各行各業發展,包括鼓勵僱主改善基層工作待遇;對失業者提供再培訓課程;增加對女性及青年群體的就業支援;推廣科技應用以提升生產力等。

若要吸引年輕人加入特定行業,政府連同社會各界除了應努力提升相關行業的社會地位,鼓勵不同行業設立資歷架構認證,增加薪金及晉升機制,同時亦要透過宣傳及教育,改變年輕一代選擇職業的觀念,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前景。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