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手資源痛點 發揮關愛隊角色優勢

關愛隊投入運作2個月,日前獲派發首張成績表。民青局指目前進度符合要求,更指會「成熟一區推一區」。而社會各界對關愛隊的角色,更是充滿期許,且要求愈來愈高。不過,地方組織卻面對人手不足、資源匱乏的痛點。

每年預算開支2.7億元的18區「關愛隊」,率先在南區及荃灣試行。當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截至6月底,兩區「關愛隊」合共探訪或接觸超過2000個長者戶,以及逾1000個其他有需要住戶,提供服務包括簡單家居維修、搬運、送遞食水、協助登記消費劵、父親節免費拍攝全家福,亦有在不同場合宣傳器官捐贈資訊等。發生荷里活廣場及深水埗慘劇後,「關愛隊」又透過社交媒體提供情緒支援服務資訊。

由此可見,關愛隊除了關懷送暖,亦有支援弱勢社群的條件。近來還被賦予清潔鄉郊、擔任特色文化導賞、推廣法治信息之重任。隨着社會出現多宗倫常慘案,涉及縱火、謀殺、傷人、自殺等嚴重行為,市民對「關愛隊」的期望也愈來愈大,其角色更被無限「伸延」,當中更有不少涉及專業層面,包括心理輔導、災難支援、協助SEN學童、緩解照顧者高齡化問題等。

這隨即引起專業界別的憂慮,認為關愛隊僅由義工組成,不宜介入正規服務。尤其是辨別風險人士,涉及社工或醫療專業,若要關愛成員肩負此責任,便須提供相應培訓,包括溝通技巧、識別準則、自我保護、專業轉介安排等。

另方面,部分社福機構反映兩者工作重疊、缺乏協調及溝通機制。例如社福機構平日亦會探訪長者、派發物資等。雖然更多人關心有需要人士是好事,但若因協調不足致探訪過於頻密,不但會對市民造成困擾,而資源也無法合理分配,甚至會造成浪費。

通過與關愛隊的溝通,了解到存在兩大痛點。其一是人手不足,有地方組織透露,目前關愛隊每隊人手僅8至12人,即使有心做好社區服務,但因人手非常缺乏,難以達到好的效果。

另一問題是資源匱乏。政府表明只向承辦關愛隊的團體提供部分資助,每小隊於兩年資助期只獲約80至120萬元,即每月資助額最低只有3萬多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助還包括每個月最少辦一次活動,而單是活動花銷已不在少數,加上關愛隊日常行政及租金等支出,若要做好關愛隊,將效果落到實處,可能花銷要遠高於資助的金額。

對此,政府鼓勵團體透過籌款,邀請大企業贊助、捐贈或團體內部資源提供關愛服務。可是在經濟還未完全復甦下,要商界掏腰包一點不易。一旦將來逾400支關愛隊一窩蜂尋求贊助,企業也愛莫能助。關愛隊未來能否持續運作,就只能靠其自行搭建網絡、各自搵水喉籌款。

誠然,政府運用公帑必須小心謹慎,資助兩區30多支關愛隊,兩年便要3、4000萬元,全港18區,隨時涉款7、8億元,當局確有必要審慎批出資源。但若將資源壓力全落在小團體上,恐怕會令很多有心服務社會的人卻步。

其實除了資金資助,政府還可以提供場地支援,包括豁免社區場地租金、簡化行政程序,並設立支援中心,讓有困難的關愛隊獲得相應支持。

早前亦有建議當局整合關愛基金和「關愛隊」項目,以提高成本效益,我認為未嘗不是一個解決辦法。關愛基金成立目的,是為經濟上有困難的市民提供援助,截至去年12月,基金可動用的資金約為74億元。若能拼合兩者功能,當可發揮更好的協同效應。

關愛隊作為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的產物,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還需時摸索。當局應盡快總結經驗,了解各區不同特點、所面對的困難,制定針對性支援及指引,訂出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未來關愛隊更應研究引入輔導專業培訓,或邀請具專業資格的組織一起應付緊急事件,加強專業支援。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