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高才通」內地資訊發布 有助定向引入專業人才

香港現正面對嚴重人才荒,為了應對此困境,特區政府從去年10月開始,推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吸引人才流入。在眾多措施之中,尤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簡稱「高才通」)反應尤其踴躍,截至今年6月30日,港府共接獲超過3.6萬宗申請,已批出約2.6萬宗。

「高才通」反應熱烈,因其申請門檻相對簡單,年薪逾250萬港元或來自全球百強大學的畢業生,不需要事先受聘,便可到香港發展。近日,港府更擬進一步降低門檻,納入內地一些非「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擴大延攬優秀人才來港。

從「高才通」反應看,香港輸入人才具有相當吸引力,企業亦大多樂見政府協助引進人才。惟現時很多有意申請「高才通」的內地人才,以至眾多獲批者,在來港前並無太多渠道了解香港就業環境,自然就面臨同一個問題:我到香港可以找到甚麼工作?

由於相關資訊的匱乏,「高才通」計畫之下,很多參與者都不清楚香港能夠提供甚麼機遇給他們,他們都擔心來港後是否能找到工作、如何或需時多久才能找到、哪些行業較多空缺、收入多少等等。另外,對來港後各種生活及子女教育等問題,也都茫無頭緒。在對前景一無所知下,若貿然辭去內地工作,來港後人生路不熟,在全無優勢下與香港所有人一齊競爭職位,結果找不工作,淪為失業大軍,最終會否得不償失?凡此種種問題,都令他們對計畫躊躇卻步。其實除了內地人對香港社會狀況認知甚少,港企對內地人才市場也缺乏了解,同時沒有渠道能夠針對性地發放招聘信息,定向從內地吸收所需要的行業人才,因此極待特區政府和相關機構協調牽綫。

倘若港府能夠在內地發布更多關於「高才通」的資訊,同時建立招聘渠道讓企業或機構集中發放一些專項職位供內地人才申請,這樣「高才通」申請者在來港前就可先行應徵、完成招聘,為來港鋪定前路,相信他們會更有信心、無後顧之憂地來港打拼。同時,還能增強內地人才對「高才通」的關注和參與意願,吸引更多的內地優才來港發展。

事實上,在內地無法獲得足夠的「高才通」相關資訊,還令某些不法商家有機可乘,例如在內地社交媒體平台就流傳着諸多如何利用「高才通」的攻略。有移民中介覷準商機,紛紛以移民不移居、拿到香港身分後可同時享受香港和內地福利作招徠,聲稱可助內地人才輕鬆通過有關計畫。有無良中介甚至聲稱可代為偽造內地僱主的推薦信;也有人涉嫌刻意誤導,聲稱自行申請成功率低,哄騙「天價」中介費。港府實有需要透過種種渠道發放正確訊息,以正視聽。在這方面,新聞媒體亦有責任協助政府將正確信息傳遞至內地,為有意申請的內地人才提供便利。

更重要的是,「高才通」必須以社會的實際人力資源需求為本。觀乎目前獲批人士,大多為內地人,以18至30歲居多。B類人才(取得全球百強大學學士學位,且緊接申請前5年內至少3年工作經驗) 及C類人才(緊接申請前5年內取得全球百強大學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於3年)分別約佔56%及28%;至於屬250萬元或以上年薪的A類人才約佔16%。有討論指,B類和C類人才非高收入人士,相信會較有具體工作規劃,對補充香港人才缺口能起真正作用。但是,A類人才可能到港後,多為應徵高管職位或作為自僱人士,對於整體社會經濟的影響有待評估。

由於「高才通」並無規定申請人必須受聘,若拿到配額的人士,來港後不找工作或來而不居、居而不留,對本地經濟發展無所貢獻,肯定有違港府的納才初衷。因此,面對激烈競爭,港府應與企業及媒體緊密合作,根據香港發展需要,精準對口地引進人才,並切實提供資源,綁定內地院校跟香港的聯繫。同時,完善監察制度,明確人才來港的資格,確保輸入人才計畫的目標得以實現,勞資雙方達成多贏局面。聽聞勞福局也正在聯繫商界,直接到大灣區的大學「搶人才」,相信這將是有效舉措。

「高才通」相關資訊傳播和職位配套需要政府、企業、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星島新聞集團也一定會依靠在內地的強大網絡,將港府的新規劃帶入大灣區,甚至是全中國,協助港企增強聯繫,做好「引進來、走出去」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