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棄兒童極不人道 雙非問題不容忽視
最近一宗跨境遺棄雙非兒童事件震驚社會,讓雙非童的問題再次引起關注。事件原因尚待查明,據初步調查,男童母親想兒子在港接受良好教育,於是出此下策。姑勿論孰真孰假,遺棄兒童是不人道行為,有違普世價值,絕非文明社會所能接受。同類事件在港雖不常見,但卻絕對不能容忍,發生一宗也嫌多。
遭遺棄的兒童,除了可能身心受到傷害,成長過程中,亦可能因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緊張,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引發更大的心理問題。倘若遺棄成功,相關兒童交由社福機構照顧,更會向雙非童家長釋出錯誤訊息,爭相仿效。
多年前本港亦曾發生內地人來港遺棄殘疾或重病兒童的案件,當中大多是無力支付醫藥費的貧窮家庭。雙非兒童慘被父母遺棄的個案,亦偶有出現。據社署統計,2018年至今年3月共有197宗雙非兒童入住兒童院舍的個案。
雖然雙非童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因父母並非香港居民,沒有居留權,而申請單程證來港亦不易,只能定期以旅遊或探親等理由申請雙程證赴港短暫逗留照顧,當中部分家庭有經濟困難,遇到問題亦不懂如何處理來保障雙非兒童的生活。與此同時,雙非童想在內地讀書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需要選擇學費高昂的國際學校或港人子弟學校,對於貧窮的雙非家庭來講,可能成為一種負擔,令雙非童的讀書和生活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所以,在跨境遺棄兒童事件的背後,亦隱藏着一些社會問題,我們須正視及處理,切實保護雙非兒童。
雖然自2013年港府已經禁止「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之後雙非兒童數量已沒再增加,但截至2019年仍有約20萬名,大部分出生後會跟隨父母返回內地居住,部分人成為跨境學童,或來港寄居親友住處,除乏人照顧,也缺乏人際網絡,求助無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透露,他們接觸的在港雙非兒童普遍面對「赤貧生活」,無食物、無營養、無學業補習,也因為雙非身份而自卑,情緒不穩定。惟因雙非童父母沒有香港身份證,本港很多服務也無法申請,例如圖書證、公屋,不少雙非兒童就獨自住劏房,無人照顧,令人擔心。另外,雙非兒童想參加志願團體主辦的活動,往往也因為家長無法提供香港身份證,難以幫他們申請及陪同參加。
由於他們無法以獨立身份申請綜援,雙非家長須自行尋找「受委人」代為申請,但因門檻過高,要找到合適人選甚為艱難。曾有租住板間房的雙非兒童獲「鄰居」好心幫忙申請,但事例少之又少。部分兒童為了基本生活,被逼在達到合法年齡後到快餐店打工,以賺取生活費和支付租金。
教育方面是更大的問題,由於內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雙非兒童或因沒有內地身份證、沒有戶籍,無法在內地升讀常規中學,參加內地高考,因而要讀私校,情況等同外國人來港讀國際學校。惟港人子弟學校學費高昂,也未必能撲到學位,形成雙非兒童求學難的困境。不少雙非家庭因而選擇讓子女當跨境學童,每天穿梭中港兩地求學。過往港府雖有一些措施出台,令雙非兒童讀書難的問題有所緩解,然而對解決結構性問題仍是杯水車薪。
要防範雙非兒童被「遺棄」的個案,要先理解他們來港背後面對的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在內地方面,如要讓這些兒童在教育上有「出路」,政府可否接納他們在內地升學,甚或允許他們重新開設內地戶口。香港方面,是否可以從放寬申請綜援、探親證、單程證等條件入手,紓解他們的經濟與照顧難題;房屋問題或要審視「公屋代理人申請」的情況,甚或安排過渡性房屋予符合條件的雙非家庭,以保證雙非兒童的基本生活保障。
早前有團體建議政府容許雙非兒童獨立申請綜援,委託社工為兒童管理綜援金;以及放寬雙非童家長申請輸入外勞的程序,方便他們留港照顧子女。雖然推行新政策說易行難,但為防止日後衍生更多問題,則應切實面對,至少也應加強兩地對雙非兒童的協作與保護,給予雙非家庭適切支援。
不過當下更重要的是,先處理該名被遺棄兒童的照顧問題。經香港警方及內地公安合作,目前男童母親已取得簽證抵港,被警方以「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名拘捕,案件今日提堂。待律政司考慮所有證據後決定是否讓其答辯,抑或由警方再作進一步蒐證。希望中港當局在不影響該兒童的福祉下,對其母作出懲罰,以收震懾作用,以儆效尤,杜絕同類事件再次發生。關愛兒童是全社會的責任,為人父母更應善待兒童。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