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一帶一路」不成功 哪來美歐的翻版?|巴士的點評

「一帶一路」的概念,的確是一個「借舊立新」的創意。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它改變了世界,也展示了一條有異於西方模式的發展之路。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忙於戰後重建,美國全面取代英國,重寫國際秩序,成為世界霸主。那時開始,大批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尋求新發展模式。美國大力推銷自己的一套:選舉政治加自由巿場,叫新興國家照抄這個藍圖,就可以去到應許之地。當時美國政治學甚至搞出一個分支,專稱「發展學」。

20多年後,敏銳的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已看出問題,他在1968年出版《轉變社會的政治秩序》一書,總結照抄西方制度的新興國家,幾乎無一發展成功,經常出現軍人干政。因為獨立後舊秩序破壞了,新秩序建立不起來,政治失序。杭廷頓的客觀分析,被指為否定西方制度,他也被冠以「保守派學者」的稱號。

時光流轉, 又過了45年,中國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習近平出任國家主席,同年9月他到訪中亞第一大國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並在10月於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構想成形。

「一帶一路」的核心是連通亞洲和歐洲的巨大交通網絡。表面上是中國把自己多餘的基建產能輸出,實質上是中國把自己「基建先行」發展模式推廣出去。中國的經驗是「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窮鄉僻壤也可以起廠搞工業,用好廉價勞動力。相反發展中國家照抄西方民主政制加自由巿場,但無路、無橋,何來經濟活動?「一帶一路」推出之初,西方媒體將其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認為中國無力做到。十年之後,從數據上來看,「一帶一路」甚至比美國援歐的「馬歇爾計劃」有過之而無不及。

截至今年6月,中國與152個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他們的貿易額從2013年的1萬億美元,增長到2萬億美元。中國對這些國家總共投資了3000多個項目,非金融類投資達到7859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是當地的港口、鐵路、橋樑、工業園區。就如老撾一個貧困的內陸國家,一條中老鐵路,就把老撾和世界聯通。英國BBC認為,「一帶一路」開展之處,出乎意料的好;到了後期,出乎意料的糟。因為世界經濟的衰退和中美關係惡化,「一帶一路」面臨很大負面影響。又批評「一帶一路」是中國設置的「債務陷阱」。

如果「一帶一路」真的這麽差,為何美歐爭着搞翻版計劃?歐盟在2021年年底,推出一套同中國「一帶一路」競爭的「全球門戶計劃」( Global Gateway),號稱在今後幾年內投入3000億歐羅,雖然如今只是雷聲大雨點很小。而美國在本月的20國集團峰會(G20)宣布和印度、沙特及歐盟建立「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劃」(IMEC),也想制衡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總統拜登是急到合約也未談好,只簽了沒有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也沒有投資金額,就急急公布。

從對手的行為,就反證「一帶一路」成功。中國是實打實的提出一個「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帶着資金、技術和人才,到全球南方國家,提出另一個發展選項。很多新興國家,是苦美國霸權久矣。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