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要堵截移民回流醫重症|巴士的點評

香港經歷多次移民潮,在海外定居的港人數以百萬計,港人移居外地仍然可以擁有永久居民身份,《星島日報》近日引述消息指出,留意到有移民回流醫病的趨勢,不少涉及醫治癌症等重症,增加公共醫療服務負擔。

報道引述一個個案,港安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區兆基醫生指,近年有移居加拿大的6旬香港女士因結腸癌復發,但因溫哥華極度缺乏腫瘤科醫生,往往要等2至3個月才能見醫生,於是她選擇回港醫治,做腹部引流紓緩脹痛,再配合聯合化療及靶向藥物治療,症狀大為緩解。這種病例每月在私院治療費用高達6萬港元,但因她有香港身份證,經轉介到公立醫院後,化療費用全免,治療費壓縮一半,等於每月享受了公立醫院3萬元的化療優惠。

香港過去人口年輕,即使承擔移民回流醫病壓力也不算太大。但隨着人口老化,就衍生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勞動力減少,交稅人群比例下降。人口老化構成的一大財政壓力是,要扶養長者的數量不斷上升,但繼續工作有能力交稅的中青年人數字不斷下降,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

第二,醫療壓力大增。香港缺乏醫生,公家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本來已經很長,隨着人口老化這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若加上大量年長的海外回流移民回港醫重症,就會雪上加霜。

長遠而言,政府應該研究不再津貼移民港人回港享用公家醫療,即使公家醫院繼續收治移民亦應以巿價收費,這可說是無奈之舉。第一,潛在的壓力極大。香港在2019年後新近一浪的移民潮,估計已有20至30萬人移民外地,而香港歷年累積的移民數字更大,由於長期移居者多數不會回港換領智能身份證,因此從換證人數可大概估算移民人口。按入境處數據,需要換證的人口為804.7萬人,但實際上只有684萬人已換領智能身份證,換言之有15%的人並未換證,人數有120.7萬人,加上近年移民的都是已換領新智能身份證,所以粗略估計已移居外地者超過100萬人,他們以中老年人佔多,如果大量回流香港醫病,必定會對公營醫療系統構成壓力。

第二,不納稅難享免費醫療。香港這一個財政年度的財政赤字超過1000億,要方方面面開源節流,未來醫療開支只會有增無減,如何控制需求至關重要。香港移居外地,繳納外地高額稅款,理論上應使用當地的醫療服務。以移民英國為例,當地薪俸稅就遠較香港高,年收入5萬至15萬英鎊的稅率是40%,超過15萬鎊更高達45%,但香港年收入13.2萬港元以上的,最高也只是交17%的稅率。一個百萬年薪的高級打工仔,如果移民海外10年,粗略估計香港已少收150萬元稅,而他如果移居英國的話,十年隨時交了近400萬港元英國入息稅,還沒算上英國有巿政稅、國家保險稅、資產增值稅和遺產稅,而香港完全沒有收這些稅。移居英國者貢獻了那麼多英國稅款,理應享受當地的醫療服務,換一個角度他沒有在香港交稅,香港已損失了勞動力和稅款,沒有理由還要接受長期移居外國者回港,享受近乎免費的醫療。

有人說對誰是移民者難以劃線,我覺得劃線是次要問題,先要研究應否收緊對長期移居外地者的醫療福利,將有限資源留給留在香港的人。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