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推進跨境醫療融合 對港專業發展具積極影響 | CEO有料到
醫管局近日宣布重啟醫院認證計劃,放棄澳洲標準,改為採納《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認證系統進行評分。目標在2026年底前完成7間龍頭醫院的評審,期望透過香港作為試點,將「中國標準」帶向全世界。這項措舉,不僅令中港醫療融合再邁出一大步,對未來兩地醫療制度、人才,以至保險互認,都發揮正面作用。
今次採用的認證標準由港大深圳醫院牽頭制訂,是首份「國產」醫院國際標準,分為3章,包括醫院功能與任務、醫院管理,以及患者安全、醫療服務與醫療質量,涉186個評價項目。相關標準結合國家三甲醫院評審特色,亦參照香港標準,並已獲國際醫療質量協會(ISQua)認證。
醫管局相信採納中國標準,對病患有一定益處,包括對特定病種發展更多臨床路徑,標準化治療程序;加強術前討論及資歷認證,降低併發症風險;完善醫院應急預案及有系統地進行應急預案演練等,確保公立醫院持續改善服務質素和保障醫療安全達到國際標準。
事實上,隨着深港兩地交流越趨頻密,跨境醫療已在多方面逐步接軌。深圳市的《關於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均將推動跨境醫療寫入施政篇章,逐步實現兩地醫療互通。
近年先後將長者醫療券擴至大灣區部分服務,又推行跨境覆診、電子病歷互通、港藥通、港澳醫生內地資歷認證、港澳醫療深圳跨境服務及結算方法,以及建立醫學專科中心等;人手方面,港醫管局推行「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內地的醫生和護士;港府今年中又會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展開跨境救護直通車服務,便利點對點運送住院病人,令港深醫療融合越來越具體可行。
中港醫療融合,港人不應只看作是將港人送上內地就醫,其實對香港也帶來實質好處。以醫院認證制度而言,粵港澳政府共同推動同一套醫療模式認證制度,可確保獲得認證的醫療機構,與香港的醫療模式接軌,令港府有效掌控所購大灣區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未來亦有利人員互補,解決醫管局長期缺人的問題,並有助港醫到內地執業。
其次,面對香港人口老化、醫療資源不足,中港醫療融合將有助減輕香港醫療系統的負荷,縮短等候時間。未來若將「公私營協作計劃」繼續擴大至灣區城市,可令香港居民獲得更廣泛的醫療服務。而更多的治療選擇和醫療服務供應商出現,或導致增加競爭,令一些醫療費用得以下降。
此外,透過參與跨境醫療項目,亦可促進兩地醫療合作和交流,分享更多臨床病例,有助於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共享,提高醫療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兩地的醫療和科研機構可以合作進行醫學研究、臨床試驗和新藥開發,集結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資源,推動醫療科技的創新和應用,加速醫療創新和科研發展,提高醫療水平和治療效果。
兩地的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數據的整合和交流,亦有助加強醫療設備、藥品和研究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同時,也可以簡化患者的就醫流程,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更重要是,大灣區的認證標準一體化有利中港醫療進一步融合,香港更能發揮背靠祖國、連通國際的優勢,作為窗口向國際示範國家醫院認證標準,助力中國的標準走向世界。
推動內地醫療機構評審制度國際化,除可使「三甲」認證獲得國際認可,持續改善內地的醫院質量認證體系,同時亦具有商業意義,包括方便病者申保時獲得國際商業保險機構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內地醫療保險發展滯後的缺陷。
總體而言,中港醫療融合對香港的醫療服務能力具有積極的影響,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擴充專業知識、促進醫療人才流動和提供跨境醫療合作,可以增加香港的醫療服務水平和多元性。這將使香港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全面、更專業和更高效的醫療服務。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