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發揮國際化獨有優勢 將流量變成留量 | CEO有料到
一連5天的復活節假期,港人北上再創高峰,入境旅客卻不似預期,香港市面顯得冷冷清清,不少食肆響起結業警號,網上甚至出現「全港店舖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一片愁雲慘霧,跟深圳的熱鬧沸騰形成強烈對比。
從出入境數字反映,復活節共有逾228萬港人出境,當中86% 逾190萬人北上,反之入境旅客約50萬人次,內地旅客佔逾36萬。在「出多入少」下,本港消費力嚴重外流,對餐飲業尤其是北區食肆,以及高端餐廳影響最大,日間生意額跌2成,晚間更跌4成以上,業界估計過去一個月已有300間食肆結業,旺角及尖沙咀商舖空置率達8至9%。
要解決消費力流失的問題,須先認清港人「不留港」,以及內地人「不來港」的原因。據傳媒訪問旅客的心聲,港人北上主要認為留港「冇乜地方好行」,來來去去都是行商場,但很多商店食肆很早關門,十分無癮。而北上則可看看不同的風景、飲食按摩,消閒節目平靚正兼多元化,加上人民幣貶值且商場多優惠,十分抵玩。
而且去年通關後,政府推出「港車北上」,內地政府又有補貼措施鼓勵留客過夜,又出i遊深圳文旅手冊推廣食、玩、住、遊四大板塊,所有消費的「性價比」都比香港高,加上港金融、地產不景氣,導致很多港人選擇北上消費。相反,港元堅挺,香港物價高,對於外來(包括內地)遊客來說,旅遊吸引力相對減弱。
此外,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專業人士及中產離港等結構性問題,加上高消費力的流失、網購盛行,都令問題加劇。
近期社會陸續有聲音提出香港需要深層改變,指香港旅遊場景單一、旅遊產品同質化、旅遊線路乏味,無法將旅遊熱度轉化成持久吸引力。盛事經濟雖證明有效帶動部分遊客和市民消費,但僅令附近地區如西九、尖沙咀及維港兩岸的食肆得益,未能留到大量旅客過夜,未來必須設法將流量變成留量,才能衍生更大經濟收益。
看看擅長流量經濟的內地,一場演唱會、一場村超、一道特色美食、一個熱門影視劇集取景地,都能為不少城市帶來流量,並啟動文旅全產業鏈消費。不少城市亦精心策劃,以優質的文旅資源、熱情好客的服務打響口碑,努力將流量變現。
舉例如哈爾濱的傳統冰雪旅遊,在與流量經濟的結合下,形成了新的冰雪旅遊爆點,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引流能力。還有「五一」期間成了熱潮的「淄博燒烤」,在網絡號召下大量遊客蜂擁體驗燒烤攤滋味,令這個名不經傳的山東三線城市成了熱搜;又如春節期間熱爆的潮汕巡遊習俗「英歌舞」,也引來各省市仿效舉辦,這都是流量經濟創造的成果,值得香港借鏡。
本港作為盛事之都,中西文化薈萃,既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又高度國際化,絕對有條件將流量變現。港府可以把香港的傳統特色活動,又或日趨流行的市集文化,連同年宵市集、工展會、美酒節、音樂節、戲劇節、動漫節、體育賽事等,以新手法加強包裝宣傳,打造口碑,虹吸更多外國遊客。
旅遊最重要的是體驗感,要從衣食住行上打造好服務,提升旅遊的趣味性,方能精準觸發遊客的出行動力。在引來遊客後,為其提供能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難忘旅遊體驗,增加遊客重遊的意願。如此,才能發揮「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
香港在變革過程中,必須先找出自身優點加以發揮。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曾提示港人,要堅持國際化特色,發揮國際化優勢,善用國際化平台。如Art Basel、Art Central、國際七人欖球賽落戶香江,都體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優勢。政府要主動爭取舉辦更多國際大型盛事,更重要是打造具有香港獨有特色的品牌盛事,為香港創造客流。
同時,政府必須為本港舉辦國際盛事做好布局,包括興建更多具國際水平的場地設施,提升服務品質,強化本身的硬實力。在認清所有客觀因素後重整旗鼓,通過深化文旅融合,做好流量經濟,進一步釋放旅遊消費潛力,助港走出淡市陰霾。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