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外勞解人手荒 大趨勢利經濟 | 社論

  香港人口老化,加上弱勢社群院舍缺人,護理員求過於供。政府去年6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前提下,外勞名額接近全數批出,還有約2200個申請因配額不足而未能獲批,反映人手荒問題嚴重。問題還不止於此,據當局估算,未來3年還需要填補額外8000個護理員空缺,形容輸入外勞護理員刻不容緩。即使勞工界有疑慮,但數據反映需求大,本地勞工無法滿足,唯一出路,就是輸入外勞。

  當然,以本地勞工優先入職的原則,公眾支持,當局也要堅守,但實情是,院舍護理員屬厭惡性工作,本地工人不會優先選擇,所以,只要當局依足程序,做好諮詢工作,按部就班輸入外勞,公眾會接受。事實上,隨經濟升級轉型,需要高技術、創意、高新科技等人手,反之,勞動、低技術、操作型職位,本地少人問津,出現供不應求情況,影響服務質素。

  其實,香港有長久的輸入外勞歷史,如外傭,如果沒有她們協助,難以釋放大量婦女的勞動力,也不利家庭生活。又如建築工人,當局視乎大型基建需要,有規管下輸入。近期亦開始輸入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機。現時當局「斬件式」輸入不同外勞,是否需要有統一的架框,以加快處理不同行業需要,值得社會深思。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