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宗教旅遊底蘊深厚 展現共融都會氛圍 | 社論

  去年12月政府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發展宗教旅遊,即在不影響宗教活動下,有限度開放宗教場所作為觀光景點,以豐富城市漫步路線。本港宗教文化源遠流長,開埠之後中西文化交匯共融的發展,成就當下深厚的宗教底蘊和不同的建築特點,部分場所更早已吸引追求深度遊的居民和遊客,未來發展潛力不少。

  本港跨種族的人口結構一直和諧共處,彼此尊重差異的宗教文化。主流華人參拜的傳統寺廟,如黃大仙祠、志蓮淨苑、文武廟等,除了保留不同派系的信仰與習俗,亦見旅客慕名而來,而慈山寺、天壇大佛等地方,更已成為旅遊必到景點。未來當局如將林村天后廟、南涌天后宮、沙田車公廟等更多景點納入旅遊路線導覽,結合慶典節誕活動,相信定能推廣廟宇文化。

  不過更能見證本港宗教共融的特點,是屹立於鬧市的少數族裔宗教場所,如半山些利街和尖沙咀彌敦道的清真寺、中環羅便臣道猶太教教堂,甚或銅鑼灣禮頓道和黃泥涌道的拜火教場所等,這些建築物不但部分有逾百年歷史,更有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的文化遺產保護獎,大有來頭和歷史。因此發展宗教文化旅遊,就是展現香港難能可貴的宗教共融,亦即國際大都會的應有典範。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