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美國工人 | 油尖多士

美國最新民調顯示:8成的美國人歡迎製造業回流,相信美國會因此變好。但只有25%的美國人同意去工廠工作對自己是一件好事,73%的人不同意,目前在工廠工作的人只有2%。
特朗普發起的經濟和社會革命,旨在要恢復美國的製造業,尤其是汽車、半導體、機械、生物製藥等,如果有可能的話,他當然也歡迎輕工業製造,譬如家庭用品製造,然而在今日全球化的市場裏,美國的好市多、沃爾瑪的貨架上,找得到幾個美國的家電品牌?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美國的製造業便開始向國外遷移,進入全球供應鏈依賴時期,2000至2010年間,服裝、紡織、家居等行業的就業職位大幅減少75%,服裝業更達84%。
天真的美國人今日發現,在美國買一條100美元的瑜伽褲,在中國的網店裏只賣幾十元人民幣,而驚呼「巨大的差額」去了哪裏?答案就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裏,至於為甚麼美國商家多年來不顧人權、道義,在第三世界建設「血汗工廠」,從來不在本土開廠?答案就是這樣的民調結果。
因為從差利卓別靈的時代開始,工廠等同資本剝削的觀念深入人心,工廠的流水作業,甚至是軍事化管理,一直被批評是使人淪為機器的罪惡之源。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的教育界長期左傾,向年輕人灌輸社會馬克思主義,而大學學位又像鈔票一樣濫發,人人都相信自己將來是高薪白領人才,手捧星巴克咖啡,西裝革履出入寫字樓雲石大堂,從80年代的美國電影「朝九晚五」、「打工女郎」到千禧世代的「穿Prada的惡魔」,描繪的都是光鮮亮麗的職場形象,沒有人貸款幾萬美元讀大學,是為了畢業後當一個製造工人。
製造業回流對美國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今日的美國人,一點也沒有吸引力,因為他們不相信,美國貴為全球創造力之龍頭,自己居然搭不上這架雲霄飛車,而是進工廠,重新像祖父輩那樣過活。
前新聞工作者
多媒體社會評論人
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