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李偉榮五年打響知名度 建出版王國 賺盡滿足感

       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搞出版分分鐘是引火自焚,但天窗出版社成立短短五年,已在出版界打響一定知名度,去年有三本書拿了香港書獎,亦有三本書打入商務印書館中文書排行榜,更在內地及新加坡分別成立分公司,成績有目共睹。天窗出版社行政總裁李偉榮說,即使搞出版不是賺大錢或賺快錢的行業,但卻可以賺到影響力和無盡的滿足感。
      在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社會有很大的發展,亦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出版社,這是李偉榮創立天窗的信念。短短五年內,天窗由最初只得幾名員工,發展到二十多名員工,辦公室亦由最初只得二百呎,擴展到全層四千多呎,業務亦按出版種類拉闊至有不同的「分部」,除了「天窗出版」外,還成立專做小說的「天行者出版」,專營內地出版的「天窗文化(中國)」,專出版專業英文書的「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等,並且已分別在新加坡及內地成立分公司。
      感人傳奇書籍惹迴響
      現時天窗的出版種類林林總總,但最初卻是以旅遊書起家,亦以擅長出版小人物的感人經歷打響名堂,在社會引起不少反響。李偉榮說,他們不時在媒體找尋感人故事,例如找陳易希寫《摘星少年陳易希》,以及近期找前女記者寫她與丈夫及兩名女兒航海三年零六個月的《一家帆遊》等,同時亦通過媒體將新作者介紹給大眾,「出版社的作用是一個平台,有些讀者認為天窗是可靠的『內容提供者』,所以會看我們的書,亦有不少作者在這個平台被媒體認識。」
      捧紅小作者,除了要「慧眼識英雄」,行銷一定要做得好,李偉榮坦言:「在香港是出書容易、賣書難,書不是必需品,而且大部份人離開學校後已很少看書,所以有好的書,一定要讓人知道,一本書除了要內容好外,也要設計做得好,行銷做得好,很多書在書局只得兩三個星期的壽命,如果沒有人注意,加上又不是很多人逛書局的話,基本上很快就會被退書。」
      天窗近年亦多了不少名人作家,不過李偉榮說,他並沒有以銀彈政策「挖角」,只是盡量充當作者的「好夥伴」,「有很多作者,尤其是財經類的作者,並不需要靠出書去找生活,作者只是想通過出版建立關係及影響力,我們會安排作者去學校、大小書展做講座,接受不同媒體的訪問,幫助其在銷售渠道及媒體曝光,過去五年,巿場接受我們出版風格,愈來愈多作者願意與我們合作。」
      內地出版巿場有潛力
      以前曾在國際出版社John Wiley & Sons工作的李偉榮,深深知道出版巿場的潛力,「我入Wiley十年,該公司初時只得三十多人,到我走時已有百多名員工,現時更已擴展至三四百人,只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出版業其實可以有相當大的發展。」他指出,出版行業在美國一年有二千多億的巿場,但內地只得六百多億,香港更只得四十多億,若以中國的人口來推算,十至二十年內,中國巿場將最少有五倍的增長。
      今年初天窗開始與人民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在北京設立了辦公室「天窗文化(中國)」,出版財經類及文化類的書,例如備受好評的《潮爆中國》,以及在內地熱賣十萬冊的《論勢》。「北京辦公室一年出版約十至二十本書,例如曹仁超的《論勢》,不止化為簡體字版這麼簡單,更有北京的同事,把內容本地化,迎合內地讀者需要,其實內地巿場很有彈性,只要切合大眾巿場的需要,不難出現賣到一百萬冊的書。」
      無懼盜版 最怕太濫
      李偉榮坦言不擔心內地的盜版問題,認為隨着內地人均收入提高,盜版會自然解決,但他認為,現時近年內地出版界的最大問題是出版量過多,內地現有四五百家出版社,數千家工作室,全年有二十萬冊新書,「就算一半是教科書,每日也有三百本非教科書類的新書面世,其實出書的門檻好低,出書不難,但要在芸芸著作中脫穎而出,就要視乎內容,是否適合當地巿場及行銷策略等。」
      


■天窗文化(中國)熱賣書《論勢》。
■天窗文化(中國)熱賣書《論勢》。
■天窗出版行政總裁李偉榮指,搞出版不是賺大錢或賺快錢的行業,但卻可以賺到影響力和無盡的滿足感。
■天窗出版行政總裁李偉榮指,搞出版不是賺大錢或賺快錢的行業,但卻可以賺到影響力和無盡的滿足感。
■李偉榮的集團,找陳易希寫《摘星少年陳易希》,大獲好評。
■李偉榮的集團,找陳易希寫《摘星少年陳易希》,大獲好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