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寶島最年輕創業家的自述科技產品足可打敗大企業

       互聯網創業發展十多年,已步入人人要寫Apps的年代,但今天的創業環境,是否有所改變?台灣年輕人眼中的科技創業專家林之晨,創立「appWorks之初創投」三年,處理過上百個案,見盡失敗,也深諳當下創業人應具備甚麼條件,在他眼中,在互聯網創業,像開壽司店,不學藝,無以言,而過早規模化,是九成創業者的敗因,他認為要突圍,大企業的銀彈優勢已不明顯,人人也可以有成功機會。
      「林之晨」,在台灣無人不曉的名字,因為他是台灣最年輕的創業代表之一,見證了互聯網創業發展足足十三個年頭,還有是他走出名醫世家,踏上與父母不同的路,有勇氣和任性。
      林之晨現為「appWorks之初創投」的創辦人暨合夥人,之初創投於一○年成立,主要從事協助創業的工作,兩年多已投資逾一百二十家Apps團隊創業。
      現年三十多歲的他說,自己大學三年級時創業,一年後公司已有上百個員工,想當初僅二十來歲的他,並沒甚麼詳細計劃,「那時間是互聯網泡沫的年代,人人想創業。」
      互聯網創業像開壽司店
      如今他已悟出一套互聯網的創業之道。常說互聯網是年輕人的世界,但他說,互聯網已今非昔比,「年輕」沒有太多優勢,「雖然市場規模未足夠,但已成熟得很複雜,以前大學生創業,都是摸石過海,方法要自己找,但現在卻是強調實時、觸感與流動網絡的年代。」
      他說,在互聯網創業,愈來愈像開壽司店,「開壽司店,一定要先往小店學習三至五年,才有創業的本錢。」從前IT人要到大公司如微軟或IBM學習,但此時宜到二十多人規模的公司學藝,「大公司有品牌顧慮,已不會推出很Happy的產品,你在大公司是一粒螺絲,學不到甚麼的。」
      二十一世紀創業人,要具備甚麼條件?他說首先是要有決心,「並非口上說說,而是當老闆認為你輸,你要證明他是錯的,父母看扁你,你也要證明他們看錯...」正如他自己當初違背父母意願創業,也經歷同樣滋味。他說當名醫的母親林芳郁,常對他的妹妹說,「如果哥哥失敗了,到時妳要接濟他。」林不諱言,這是他動力的來源,「創業時,要捱三年杯麵很易,但心理關口難過,三、四年後沒回報,你便要有相當程度的決心。」
      他認為互聯網本身不是工業,它是靠分解(destruct)其他行業而生存,因此創業者對各行業也要有所認識,然後執行。他認為,即使有產品,也要有營運模式執行出來才會成功,畢竟互聯網已進入「Web3.0」,不是十多年前的互聯網了。
      九成失敗者過早規模化
      之初創投一年約處理六十個創業個案,他從旁觀察,發現九成以上的失敗者,也有過早規模化(pre-mutual scaling)的現象,「年輕人很易有『開公司』的幻想,以為一定要有助手、辦公室,甚至咖啡機。」創業不等於開公司,亂花錢,只會減低成功的機會,「這樣就等如乘的士去買彩票,你應該走路去買更多彩票提高贏面。」
      另外創業者更要邊做邊望清方向。他以團購為例,○八年始在內地流行,但方向不對,怎走也是錯,「他們沒有想到,即使是groupon自己的模式,也有公司不回頭團購的問題,當所有餐廳用過團購後,生意便難持久。」
      他說,現時企業的銀彈優勢已不明顯,人人上網宣傳易,只要產品夠好,也有機會打敗大公司。不過,Apps的成功率仍不高,「不止要獲投資,企業要IPO才算成功,現時矽谷每年一千五百間公司獲投資,也只有二十多間上市。」
      多年來最啟發他的,是Google有別於傳統企業軍隊式的管理智慧,「他們沒有特定的團隊,每次有task(工作),就會組隊,完了便自行解散。」之初創投也沒有一整年的計劃,最多三至六個月,他不諱言,Google的方式是,管理層愛挑戰員工,定下目標後,便讓員工自行實踐。
      商界搶光IT精英
      本港也有不少創業交流平台,但林之晨說,香港的互聯網創業,難題在於人才過早被商界吸納。
      林之晨今次是應本港交流平台浩觀(cocoon)的邀請而來演講,他不諱言,像浩觀這類平台,讓本港創業者交流經驗,有助創業,但核心問題在於,香港許多軟件開發者,很早便被銀行搶聘,自然很難創業。
      他以美國紐約為例,○一至○八年,也是以銀行為先,但自金融風暴後,幾年間,紐約市的創投數目甚至已追上矽谷,「當然不一定要遇上金融風暴,但這現象甚可借鏡。」
      企管達人 本報記者
      


■林之晨表示,現時企業的銀彈優勢已不明顯,人人上網宣傳易,只要產品夠好,也有機會打敗大公司。
■林之晨表示,現時企業的銀彈優勢已不明顯,人人上網宣傳易,只要產品夠好,也有機會打敗大公司。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