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識滿天下——Just A Moment!為何要等一等?
在疫情中開創自己的事業,潘凱琳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甚麼?是人。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成立「Just A Moment」的初心,是幫助有困難的人走出心理困境,希望給社會帶來轉變。在組織公司成員的過程中,有人對工作目標不能理解,有人對前景沒有信心,很多因素致使人手多次更替,其中經費來源也是重要因素。
凱琳曾考慮將創科元素與心理服務結合,以人工智能分析輔助心理治療;後來逐漸發現,香港在這方面的資源非常匱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援遠遠落後於歐美地區,市民大眾對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明顯不足,且目前要開展這方面的科技研發難度太大,難以申請創科項目的資助;另一方面,疫情令社企間爭取資助的競爭加劇,間接令她更難取得相關資源。維持營運往往是社會創業最艱難的任務,經過不斷爭取、嘗試,她終於找到自己的出路,轉移發展「Just A Moment」的重心。
每個創業者都曾在創業路上面對孤獨與壓力,回顧這個艱難的經歷,凱琳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對於完全沒有營商經驗的她來說,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關。她調整自己的思路,決定向心理服務平台和推廣心理教育兩大方向發展,首先在不同社交平台發放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資訊,透過知識傳播使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藉網上平台的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找到適當的治療師,解除心理困擾。
她特別強調,平台的服務對象更多針對的是常人,而非大眾標籤的「病患者」。情緒、抑鬱、壓力、孤獨以至不快樂等等是所有人都會遇上的狀況,但一般人往往忽視了它們,並視之為「軟弱」的表現。許多人亦認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尋求心理協助,這其實是認知不足造成的錯誤觀念。她認為,社會的污名化,導致許多有心理困擾和情緒不安的人孤立起來,他們收埋自己,不肯面對問題,使心理狀況愈趨惡劣,結果最終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她認為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尤其是社會不安、經濟低迷的時候,更容易出現心理困擾的狀況,凱琳分享了一個在平台上尋求心理諮詢的典型客人:疫情中經濟衰退,就業困難,一位年輕畢業生一直找不到工作,處處碰壁,心理壓力很大,甚至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通過平台治療師的探究分析,追溯到家庭狀況,原來家人一向對他期望很高,行為表現以及學業成績必須達到指標,他在學時已經承受很大的壓力,唸完大學投入社會,他有心理上的恐懼,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應付工作,不能達到父母期望的目標,對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因此每次面試都失敗。透過Just A Moment平台的協助,他找回失去的自信,也明白自己是個正常的普通人,和其他大學畢業生一樣,由校園踏進社會有一個必經過程,要自己去適應。
當一個人陷入情緒的低谷,千絲萬縷糾纏不清的問題綰結在一起,腦海一片混亂,感覺孤獨無援,不由自主一步步掙扎着走入死胡同,這時候,有個聲音呼喚你:「Just A Moment等一等!」有如當頭棒喝,霎時間的醒覺,你會發現周邊的空間其實很大,你可以選擇的路還有很多,沒有必要走上絕路。然後,有人幫你梳理亂七八糟的問題,幫你了解自己,清晰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在一個關鍵時刻,為困境中不能自拔的人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這就是潘凱琳建立的心理健康平台的第一要務。
凱琳說,其實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這是都市人正常狀態,若沒有適當處理,堆積日久會形成難解的心結,因此必須學會情緒管理,提升心理質素。她親身體驗的處理方法,就是書寫,把不開心的、令人苦惱的、想不通的問題,統統用紙筆寫出來,手寫了等如心中的鬱結吐出來了,心情就舒坦了;將文字重組一下,可能會發現原來都不是問題。大學時她辦過兩次書寫活動,參加者透過手寫書信,把心裏的話寫出來,在不露面的情況下,較容易放開懷抱盡情抒發,而同學之間又可以成為筆友,互相傾訴心事,從而自己解開心結。
當人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其他事情自然不受關注,所以凱琳也認同瑜伽、靜坐、冥想等教人專注於呼吸練習的活動,專注能幫人自我調節、消除煩惱。有人心情欠佳時烹煮佳餚美食,或烘焙手作麵包,專注於這些興趣活動,也是消除焦慮、紓緩情緒的好方法。
還有的,就是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感官,通過客觀的審視,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大自然的景觀中釋放情緒,也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人生的希望在那裏?在潘凱琳的年輕生命中,她認為人生的希望在創造快樂,而創造的條件在於自己的心態。她勸喻年輕人即使再絕望,也要抱持希望,相信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只要有信念,等一等,一切會變得更美好。(下)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撰文︰ 予倩
陳志輝教授
凱琳曾考慮將創科元素與心理服務結合,以人工智能分析輔助心理治療;後來逐漸發現,香港在這方面的資源非常匱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援遠遠落後於歐美地區,市民大眾對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明顯不足,且目前要開展這方面的科技研發難度太大,難以申請創科項目的資助;另一方面,疫情令社企間爭取資助的競爭加劇,間接令她更難取得相關資源。維持營運往往是社會創業最艱難的任務,經過不斷爭取、嘗試,她終於找到自己的出路,轉移發展「Just A Moment」的重心。
每個創業者都曾在創業路上面對孤獨與壓力,回顧這個艱難的經歷,凱琳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對於完全沒有營商經驗的她來說,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關。她調整自己的思路,決定向心理服務平台和推廣心理教育兩大方向發展,首先在不同社交平台發放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資訊,透過知識傳播使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藉網上平台的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找到適當的治療師,解除心理困擾。
她特別強調,平台的服務對象更多針對的是常人,而非大眾標籤的「病患者」。情緒、抑鬱、壓力、孤獨以至不快樂等等是所有人都會遇上的狀況,但一般人往往忽視了它們,並視之為「軟弱」的表現。許多人亦認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尋求心理協助,這其實是認知不足造成的錯誤觀念。她認為,社會的污名化,導致許多有心理困擾和情緒不安的人孤立起來,他們收埋自己,不肯面對問題,使心理狀況愈趨惡劣,結果最終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她認為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尤其是社會不安、經濟低迷的時候,更容易出現心理困擾的狀況,凱琳分享了一個在平台上尋求心理諮詢的典型客人:疫情中經濟衰退,就業困難,一位年輕畢業生一直找不到工作,處處碰壁,心理壓力很大,甚至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通過平台治療師的探究分析,追溯到家庭狀況,原來家人一向對他期望很高,行為表現以及學業成績必須達到指標,他在學時已經承受很大的壓力,唸完大學投入社會,他有心理上的恐懼,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應付工作,不能達到父母期望的目標,對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因此每次面試都失敗。透過Just A Moment平台的協助,他找回失去的自信,也明白自己是個正常的普通人,和其他大學畢業生一樣,由校園踏進社會有一個必經過程,要自己去適應。
當一個人陷入情緒的低谷,千絲萬縷糾纏不清的問題綰結在一起,腦海一片混亂,感覺孤獨無援,不由自主一步步掙扎着走入死胡同,這時候,有個聲音呼喚你:「Just A Moment等一等!」有如當頭棒喝,霎時間的醒覺,你會發現周邊的空間其實很大,你可以選擇的路還有很多,沒有必要走上絕路。然後,有人幫你梳理亂七八糟的問題,幫你了解自己,清晰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在一個關鍵時刻,為困境中不能自拔的人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這就是潘凱琳建立的心理健康平台的第一要務。
凱琳說,其實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這是都市人正常狀態,若沒有適當處理,堆積日久會形成難解的心結,因此必須學會情緒管理,提升心理質素。她親身體驗的處理方法,就是書寫,把不開心的、令人苦惱的、想不通的問題,統統用紙筆寫出來,手寫了等如心中的鬱結吐出來了,心情就舒坦了;將文字重組一下,可能會發現原來都不是問題。大學時她辦過兩次書寫活動,參加者透過手寫書信,把心裏的話寫出來,在不露面的情況下,較容易放開懷抱盡情抒發,而同學之間又可以成為筆友,互相傾訴心事,從而自己解開心結。
當人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其他事情自然不受關注,所以凱琳也認同瑜伽、靜坐、冥想等教人專注於呼吸練習的活動,專注能幫人自我調節、消除煩惱。有人心情欠佳時烹煮佳餚美食,或烘焙手作麵包,專注於這些興趣活動,也是消除焦慮、紓緩情緒的好方法。
還有的,就是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感官,通過客觀的審視,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大自然的景觀中釋放情緒,也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人生的希望在那裏?在潘凱琳的年輕生命中,她認為人生的希望在創造快樂,而創造的條件在於自己的心態。她勸喻年輕人即使再絕望,也要抱持希望,相信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只要有信念,等一等,一切會變得更美好。(下)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撰文︰ 予倩
陳志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