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AKE過》道盡「運動員的孤獨」 提供舞台讓更多人認識冷門運動

你有沒有試過喜歡做一件事但身邊卻找不到同好?又或喜歡上某個運動或表演,自己投入其中卻得不到別人認同和讚賞?《1TAKE過》是一個很有心的節目,專門介紹一些香港比較冷門的運動跟表演項目,娓娓道出每一位參與這些冷門項目的運動員與表演者,他們背後一直堅持的故事。

Kathy仔被「捧上天」後嚎哭

不知大家是否跟我一樣,經常看一些跟運動有關的節目都很容易被觸動,特別是當看到運動員/表演者很專注地練習,心無旁騖地表演,世間一切外在因素都無法影響他或她的表演過程,那一刻的純粹很難能可貴,教人動容。ViuTV晚上播映的新節目《1TAKE過》,打頭陣的首兩集訪問本地一隊競技啦啦隊「CHEER!」。可以找到一大班人有同一興趣然後一起玩,不算難;但要集體做一些如此高危的動作,大家將自己條命好肯定地交予對方、同時將對方條命好肯定地交予自己,真的難比登天。幾年前看過一次NBA比賽直播,在timeout休息時有競技啦啦隊表演,有一位隊員在被拋至半空後失手跌倒地上,之後鏡頭便影著工作人員不斷拿些白色大毛巾出來抹地,再將一條條染成全紅的毛巾運回更衣室,這個出出入入的輪換毛巾情景至少維持了五分鐘,在後備席的NBA球員全都站了起來,大家都憂心忡忡,相比繼續比賽,他們更擔心那位啦啦隊成員的安危。那是我看這麼多年NBA比賽最驚心動魄的一次。競技啦啦隊真的是一項非常高危同時講求隊友相互間高度信任的運動,看著主持人Kathy仔被「捧上天」後因控制不了內心恐懼而哭了出來,你便能感受得到這項運動要多大膽,也難怪Kathy仔,她並不認識「捧著她」的那班隊員,未能建立信任,未能取得連繫便甚麼動作也做不出來。人與人之間信任很難建立,單是一對一的建立已很難,成班人一起建立,絕對需要「集體幾生修到」。

由「一成」不斷練到「九成」

《1TAKE過》訪問「CHEER!」超過十位的成員,當中很多已經玩了競技啦啦隊近十載。問他們為何喜歡這項運動、為何堅持這麼多年,屋企人既不支持也賺不到錢卻仍能一直不言棄;其中兩位成員在隊中認識並成為情侶,訪問時腼腼腆腆,非常青澀;接著成員們又分享他們經康民署租借不到場地(所有市民長年累月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唯有在公園作室外練習,不過公園練習的危險性幾何級上升,地面凹凸不平,又驚撞燈柱又驚撞涼亭,這段時間更會被警察驅趕。最後節目讓他們前往ViuTV的舞台作一次大型表演,表演前其中一位成員說:「競技啦啦隊係最開始妳做一個動作,九成係跌落嚟,一成上到(成功),我哋就係用嗰一成慢慢提升成兩成、三成、四成,慢慢到達九成、十成,我哋先可以喺大家面前表演到呢啲動作。」最後隊員一齊圍圈大嗌「Go~Go~CHEER!」,將他們的默契與熱血都全情投放在表演之中。

皮膚內「實用精鋼形」肌肉

另一集印象深刻的是跳鋼管舞。近年愈來愈多女生跳Pole dance,大家都把自己練習的片段上載到社交媒體,因此讓大眾有了更多接觸認識的機會。因為Pole dance講求以全身肌肉夾緊鋼管作支撐,再做出各種不同難度動作,就像平時奧運看的跳馬、單雙槓這些項目一樣,是一種「看上去很優美但其實內裡要運足十成勁」的運動。節目中看到受訪者茵茵近鏡時的一身肌肉,你便知道她為了練好Pole dance長年下了多少苦工。她的肌肉並非在健身室練習的那些外露表演形,而是潛藏在皮膚內的實用精鋼形,這種肌肉線條個人認為是最美的(另一種擁有這種肌肉練條的運動員是攀石)。

戶外Pole dance像《PINA》

正如茵茵受訪時所說,她專注於每組動作之間的接駁,貼近「Pole Art」,因此動作比其他看到的Pole dance表現都更流暢優美,著重過渡動作,連貫性很強,你不會覺得她的表演是由一組組動作砌成,而是一氣呵成的「一個」表演,個人很喜歡她在上Pole前在「地面」的一些Modern dance動作,令整個表演更流麗優雅。值得一讚是ViuTV拍攝團隊特意為茵茵拍攝了一段在大自然環境下進行的「戶外Pole dance」,令茵茵本來已經很優雅的動作添加了一份充滿靈性的自然能量與療癒感。想起了一齣講述現代舞大師Pina Bausch的紀錄片《PINA》,其中一幕便是有一位舞者在室外草地上跳現代舞,震攝人心。這一集另一賣點是Tiger 嘗試跳Pole dance,到底一位打丁舞高手遇上Pole dance會變成怎樣,看完這集便知道答案。

「劍玉兄弟」年輕人說到做到

我在大約四、五年前的一本雜誌做過一些類似《1Take 過》的題材,訪問本地一些比較另類的運動,而其中一項較深刻的就是劍玉。當年我訪問幾位來自天水圍的年輕人,每位都玩得出神入化,他們希望可以開班授徒、自己發行劍玉品牌、為劍玉畫圖上色,並將劍玉運動帶給更多人。五年後的今天,雖然ViuTV訪問的「劍玉兄弟」跟我訪問的並非同一班人,但確實見到當中有一群年輕人成功說到做到。只要細心留意,便會發現他們訪問的場地是位於D2 Place商場一隅,那裡是劍玉專門店,疫情前經常有一群年輕人在聚集練習。

爛Gag激到Dixon斷氣

這群年輕人沒有輕言放棄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劍玉熱潮不如四、五年前剛興起時般炙手可熱,但他們依然勤學不倦,然後你看到他們上舞台表演就像《少林足球》的大師兄一樣:「呢幾十年嚟我嘅鐵頭功從來沒有一日荒廢過~」堅持從來是最令人感動的因素。題外話一則,五年前我訪問的那位劍玉少年,跟Viutv訪問的那位隊長浩翔無論從玩劍玉的技術,到外型、說話、造手都非常相似,特別是浩翔說那些無嚟正經、每一句說話都是為了鋪陳他往後要說的爛Gag(差點激到Dixon斷氣,後來訪問需由Kathy仔Take over),我甚至乎有一刻以為浩翔跟我當年的受訪對象是同一個人……難度玩劍玉玩得叻其中一個必要因素就是要keep住講一些凍過南極的冷笑話?

《射鵰》絕技「左右互博」

截稿前最後一天看了富榮的魔鬼棍。香港玩魔鬼棍的人與其說不多,直接一點說幾乎就是無人玩,只有富榮在街上認識的老師和他現在收的一位學生合共三人,而他的老師現在也退休不玩了。富榮的魔鬼棍玩得出神入化,他那種左右手分別玩著兩支魔鬼棍,根本就是《射鵰英雄傳》中老頑童周伯通被黃藥師困於桃花島時所創的「左右互博」,最後點火那一幕厲害之餘也要讚一讚ViuTV轉幕後團隊set場有心機之餘拍攝也很唯美,令富榮成為香港最有型的魔鬼棍絕世高手。為何是絕世呢?因為全香港幾乎真的只有他一個人玩。

碩果僅存「孤獨的魔鬼棍」

節目介紹富榮時以「孤獨的魔鬼棍」為題,訪問富榮身邊一起練習的好友,大家稱最初也因為受富榮吸引而開始接觸魔鬼棍,後來卻覺得魔鬼棍太難,同時又被其他雜耍例如扯鈴、轉碟、拋球吸引而轉玩其他項目,鏡頭影著富榮跟一齊練習雜耍的好友,大家都在練扯鈴、轉碟、拋球,有講有笑,互相分享練習時的趣事和困難,而只有富榮一個默默地練習魔鬼棍,即使練得好或練得差,又或有些突破不到的動作,他也只可以一個人解決,他甚至連玩魔鬼棍這回事也沒有跟女朋友分享(在訪問中拒絕探討這問題)。到底要對那個項目有多鍾愛才可以練就如此強大的決心一直堅持?這讓我想起了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她同樣是一個人獨自承受練習時的各種甜酸苦辣。李麗珊跟富榮的分別在於,前者能夠在一個舉世矚目的舞台實踐自己的理想,而且也讓全世界看到了她努力的成果,而富榮則透過Viu TV這個節目,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香港也有碩果僅存的一個人在玩魔鬼棍,而且玩得如此出神入化!」

後記:被疫情拖累的表演者

《1Take過》最可惜的,是節目拍攝期間正值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很多不同項目的運動員因為染疫隔離最終無法上台表演。難得ViuTV設立一個讓這群熱血又有心的表演者登上大舞台,讓他們可以在電視上推廣自己所愛,將一些比較冷門的運動和表演帶到更廣闊的層面,可惜最終卻被疫情拖累而錯失機會。不過只要表演者一如往昔持之以恆不斷練習,相信之後一定還有其他機會站在更高更大的舞台,讓更多人欣賞到他們的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