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易」見——稀缺與信任(一)

  在一個貨幣和國債可以由公共部門無限量創造的全球市場環境中,幾乎所有的金融資產,都隨著實際利率下行而水漲船高。但無論法定貨幣還是國債,其價值歸根結柢取決於使用者對發行國在未來創造財富的信心。
  全球金融市場現在仍高歌猛進。一方面是全球數以億計的失業人口,在某些國家發生着嚴重的醫療衛生、社會政治和人道主義危機,另一方面不少金融資產已經完全收復了疫情以來的失地甚至創下了歷史新高。
  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脫節從未有到過如此的程度。那麼,市場上漲的邏輯是甚麼?
晴雨表僅反映部份現實
  究其本源,金融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錶。那麼,金融市場的韌性是在指向未來強勁的實體經濟復甦嗎?部份層面上是的,今年領漲的科技板塊在最新二季度的財報中表現搶眼。疫情正前所未有的催化着全球經濟線上化、去中介化的趨勢,而各國的科技公司和相關產業鏈均受益於其中。作為科技佔比權重最大的股市,美股,尤其是納斯達克指數今年領漲全球並非沒有道理。
  但這無法解釋更多全球行業、企業在利潤前景並不樂觀的背景下估值仍抬升的事實。在3-4月份全球經濟的封鎖以最極端的方式導致了戰後最大的經濟衰退,雖然這意味着短期內幾乎不可能變得更糟,盈利只有向上一個方向。但由於疫情持續的影響,近期高頻數據已顯示經濟復甦動能明顯減弱。相比於金融資產的V形反轉,實體經濟和盈利的復甦更可能是「耐克」形甚至W形,而金融市場基本無視了疫情在多地輪流復發的影響,風險資產的上行在整個夏天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