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是只升不跌的神話嗎?

一向以來,香港樓價大漲小回,想置業的準買家總是覺得樓價過高,心裏忿忿不平。於是坊間就有「打破樓價只升不跌神話」的言論,將樓價下跌講成是一種神話,可見在港人心目中,買樓有多困難。港府為了順應民意,不斷強調樓價超出首置者負擔範圍,更要全力幫助首置者買樓,於是不但讓1000萬以內的物業可承做9成按揭,更罕有地減少這個範疇的買樓印花稅,鼓勵首次置業者買樓上車。

樓價是否只升不跌?當然非也,香港樓價在去年就下跌了15.5%。外界總是有錯覺,以為投資買樓就會賺錢,否則那些資深投資者財富為何這麼多。其實,投資物業風險不小,如果是短綫投資更加輸多過贏,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在額外印花稅(SSD)措施下,購買物業在3年內轉手的個案幾乎全部虧損,而5年內新樓再轉手的成交也是輸多贏少,這些虧損個案經常在報章媒體上可以看到。

樓宇本身不只是居住用途,也是一種投資工具,鼓勵首置者買樓,還借給他們9成按揭貸款,做法其實風險很大,市場上出現的負資產個案,相信多數跟9成借貸有關。此外,買賣樓宇是需要支付很多費用的,包括印花稅、裝修、佣金和律師費等等,樓價升幅1成可能只是打個平手,如果帳面平手或出現虧損,就損失慘重了。那麼為何還有人賺錢,因為他們是長線投資者,持有物業的時間至少十年八載。

發展商難改變定價克制策略

再說近期新樓十分暢銷,業界與媒體又開始營造爭相入市氣氛。但並非個個新盤價格相若,不同發展商於同一個區域的樓盤,定價可以相差2到3成,稍有不慎選擇錯誤,便已成為負資產一族。即使是同一個發展商,也常有減價促銷情況發生,就如近期屯門有大型新盤減價15%推出第二批單位,雖然被火熱市場搶購一空,但可憐第一批單位的買家,剛買了幾個月,物業還未入伙,就已經丟掉了首期。

近年來,新樓優惠促銷時有所聞,尤其是貨尾單位更為常見,如果一個樓盤只售出6到7成單位,餘貨對於發展商和之前的買家都是痛苦的事情,因為促銷貨尾的方法只有減價和加佣。首季樓市表現不錯,通關效應和累積購買力得到消化,樓價也錄得輕微上升。然而,今年首季剛獲批准預售樓花的數目就有1.3萬個單位,加上之前大量的積存和未來的供應,估計可以出售的新盤有近4萬個,除了繼續克制的定價策略,地產商還能有其他選擇嗎?

2023年4月17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