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建文化中心須融入本地特色|恒聲集

日前,筆者出席了文化委員會的會議,與其他委員共同商討香港文藝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策略及措施。會上,不少委員都十分鼓勵文化創新,並認為應該提供場地和資源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港舉辦展覽,並在本地進行創作,培養新的藝術潮流、引領文化發展。

以上倡議,筆者自然十分認同。然而,在創新與交流及引進外來文化的同時,亦需兼顧本土文化和藝術的保育和扶持,重視港式文化的獨特性在國際上的吸引力。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獨樹一幟的城市文化品牌,成為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真正意義上的文藝交流中心。

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英國殖民地歷史和現代國際影響的港式文化,對於本地居民及全球遊客來講,都獨具魅力,其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亦不容小覷。這一點從佔本港遊客比重最高的內地遊客身上,可見一斑。日前,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迎來20周年的里程碑。

旅遊業佔港GDP比重續升

根據旅發局的數據顯示,內地遊客從2002年的683萬人次,並在2018年達到5080萬人次的峰值,讓旅遊業佔本港GDP比重從2003年的2.5%上升至4.5%,就業人數亦從15萬增加至幾乎翻倍。

在「個人遊」政策啟動的初期,大部分遊客訪港目的,都是為了體驗別具一格的香港建築、城市規劃、美食文化等,既保留了中華傳統風格,又融入了殖民地時期的西方特色;到了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地居民的收入及消費力的顯著提升,讓不少訪港遊客都為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而來,購買價格相宜、品質有保障而在內地又較難買到的商品,體驗國際都會的氛圍。

訪港旅客重視「深度遊」

隨著內地的商場及餐廳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尤其在疫情後,訪港旅客更加重視「深度遊」,對旅行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更追求文化藝術方面的體驗感而非普通的消費,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成為新的旅遊熱點,演唱會、電影、藝術展等文娛活動,亦是不少旅客的訪港目的。筆者今年亦親身發現,無論前往長洲觀看及拍攝太平清醮的盛況,或是在紀錄龍舟賽事的過程中,都不難發現來自內地及海外的遊客,他們對香港本地節慶的興趣正是港式文化吸引力的體現。

發展一個成熟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實並無固定標準,否則千篇一律的模式,只會讓文化藝術交流的過程固化,無法迸發出新火花。反之,香港需要積極發展及向外宣傳本地文化,投入更多資源支持宣傳香港、傳揚香港文化項目,例如一些影片製作及書刊出版等。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