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長者送殯3種心情|神耆商機
筆者早前出席一個飯局時需提早離席,所以禮貌地和幾位有錢長者說:「不好意思,我走先啦!」之後,有前輩提醒我,因為語帶雙關,他們對「走先」這兩個字有忌諱。人年輕時,常常收到婚宴、生日宴或百日宴的邀請;但上年紀後,收到的卻越來越多是朋友離世的消息。
去「大酒店」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意味自己也更加接近生老病死的終點站。經常面對死別,當然會無限傷感。一些突然離世的朋友,讓老人感到生命脆弱無常,對死亡充滿恐懼和焦慮。朋友越來越少,還有巨大的失落和思念,因為與離開的人共度的時光和回憶都會湧上心頭,這種悲傷甚至可能持續很長時間。
傷心以外,另一種感覺是「麻木」。一些有錢長者基於他們的身份地位或家族關係,朋友眾多,名字不時出現在治喪委員會名單中,經常都送花圈或獲邀扶靈。送朋友一程無疑是雪中送炭,一般都會盡量參加。有時每個月都會有人「走先」,甚至一個禮拜走幾場。長者通常會慰問一下,鞠個躬,不會停留太久。經歷得多了,看慣了「白頭人送黑頭人」,也有點看化和麻木,人生聚散無常,生死有命,也沒有特別難過,當然至親除外。
第三種心情竟然是「開心」,這絕非幸災樂禍。有位前輩分享,見到比自己年輕的人離世,特別感覺到自己賺了,有種火海逃生,自己成了倖存者的感覺。香港長者人均壽命80多歲,老人越見到同輩未到中位數就被「點名」,甚至「打尖」,自己就越覺得有更大機會長壽一點。除了感恩,自己也能微笑到最後,看到他人「收尾嗰兩年」。雖然這個想法有點阿Q,但也不無道理。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