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利 - 送餐平台競爭 | 巨B講投資

根據第三方數據,2023年亞太區的外送市場滲透率突破了17%,然而,主要平台的平均淨利率卻仍然在-8%至-12%之間徘徊,這顯示出產業正在經歷從「流量掠奪」轉向「生態重構」的重大變化。
在市場的初期,外送平台以「訂餐補貼」和「免運費」的策略迅速擴張,香港的用戶年均消費達到全球最高的6200港元。但這種依賴資本的擴張模式在疫情過後遭遇了多重挑戰:餐廳對25-35%的高佣金抽成表示不滿,導致了罷工潮;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敏感度增加;而騎手的勞動權益爭議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注。例如,韓國在2023年通過《平台公平交易法》,強制規定佣金上限為15%,這一措施使得Coupang Eats瞬間損失了三成的營收。
在這個背景下,行業領先者們開始將競爭焦點轉向「數碼基礎設施」。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在印尼試點「雲廚房」與「智慧物流中台」,成功降低了餐廳的食材成本;而Uber Eats則通過整合車隊調度系統,提升跨區定單配送效率達19%。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用戶數據變現也成為關鍵,新加坡的Grab將1.5億用戶飲食偏好數據反饋給7-Eleven,通過共同開發限定鮮食,創造額外14%毛利。
各國的立法也正在改寫這場競爭的規則。澳洲的《零工經濟保護法》強制要求平台為騎手投保,這使得每單的成本增加了1.8美元;而歐盟的《數位市場法》則禁止平台與商家簽訂獨家合作條款,結束了Deliveroo在倫敦的壟斷地位。這些合規成本逼使業者開始轉向「輕資產」和「AI增效」的模式,例如日本的出前館引入自動配送機器人,將人力成本壓低至營收的22%;英國的Just Eat則利用預測系統縮短了騎手的等待時間超過40%。
在巨頭們展開激烈競爭的同時,區域型平台也在努力尋找出路。一些外送平台專注於高端餐飲市場,透過侍酒師配送服務成功拿下米其林餐廳85%的市場份額;而香港的KeeTa則以「15分鐘閃送」的模式,結合地產商的物管系統,在屋苑內設置衛星廚房,這樣的「精準火力覆蓋」策略為特定客群創造了28-35%的溢價空間。
未來外送產業的發展,可能會是「超級APP」與「隱形冠軍」並存的生態。根據麥肯錫的模擬,到2027年,前五大平台將控制73%的標準化需求,但在特色服務領域,則可能會出現超過200個利基品牌。這要求經營者既能搭建AI驅動的物流架構,又懂得如何調配在地化服務的獨特魅力。
總體而言,這場外送戰爭的演變,反映了科技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商業模式的多樣性。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只有那些能夠靈活應變並持續創新的企業,然而競爭從來不只是價格取向的問題。
Collis Capital合夥創始人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