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凍齡還是活出青春? | 神耆商機

  早前有內地朋友談起香港的「凍齡現象」時感歎:「很多香港人確實不『顯老』,如現年59歲的『郭天王』,和其岳父僅相差兩歲,前者卻風采依舊,二人看起來卻像極兩代人。」年輕感與刻意扮嫩往往只是一線之差,街頭有些幾十歲的「阿姑」穿着少女風連衣裙,指尖點綴着閃亮的美甲;也有些大叔將頭髮染得又紅又綠等等,這些裝扮未必人人欣賞,甚至會讓年輕人覺得違和。

  扮青春,某種程度上也是現實所逼。據平機會早年調查,受訪的在職人士中,有78%認為年齡60歲或以上人士最易遭受年齡歧視;也有近七成人認為50至59歲人士最易受相關歧視。有退休高管感歎:「中年人費盡心思扮年輕,不但改變着裝、健身塑形,甚至會嘗試醫美,無非是想保持『競爭力』,避免被貼上『老海鮮』的標籤。」然而,美國有研究顯示,這種「年齡冒充者」現象,反而會令其更不受年輕人歡迎。

  歲月的痕跡終究難以完全掩蓋,有位閱(女)人無數的前輩分享:「醫美技術先進,但細節往往會曝露年齡,其中出賣女人年齡的是手臂;出賣男人年齡的則是肚腩。男士年過半百仍能保持平坦的腹部,已經很有『青春感』。」一位美魔女回應說:「做女人很難,既要偷偷摸摸地注射填充物,到肌肉鬆弛、手筋浮現時又會再被人指指點點。女人看女人更尤其刻薄。」

  「與其畫蛇添足,甚至弄巧反拙,不如像歌手葉蒨文那樣,以滿頭銀髮和活力四射的舞台表現證明:『年齡只是數字,魅力源於自信。』」一位老太太總結。真正的「凍齡」秘訣,不但在於外在的修飾,也在於由內而外散發的從容。或許,香港人最擅長的,不是對抗歲月,而是與時光優雅共舞。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