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漏洞|「食親都能通便」的梅乾 隱藏中毒危機?
我自己讀中藥,平日打交道的醫生則有中有西。最近和西醫閒聊,他分享了一個個案:有一個中年事業女性,自己開小店,工作時間長、休息少,長期便秘。有時想去但正忙著,到空下來時卻又沒便意,十分苦惱。
「但最近突然變了,她說找到一種梅乾,每次吃兩顆,幾小時內就有大便,屢試不爽,所以非常開心。」醫生說——當然,他對那種梅乾抱有懷疑。他手機裡有一張相,就是那種梅乾,圓圓的瓶子,沒什麼特別,但標籤上有一行小字,標明含有一種成分。
這成分是什麼?我一看就恍然:那是一種叫「番瀉葉」的中藥主要成分。
讀中藥的人一定知道番瀉葉(下圖)。它在本港《中醫藥條例》之下,屬於「附表2」的中藥,必須領有「附表2中藥材」零售商牌照者才可售賣。且看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為市民提供有關番瀉葉的部分資料:
功能主治:瀉熱行滯,通便,利水。
使用注意:孕婦、婦女經期或哺乳期,以及體虛中寒泄瀉者禁服。長期連續使用可致依賴性,故治療便秘時應注意。番瀉葉是較強的導瀉劑,能促使腸蠕動加快,引起直腸內壓急劇增高,且泡水服後,會使水分滯留腸腔。用量過大易致腹痛、噁心或嘔吐,使薄弱的腸壁穿孔。
毒性成分:蒽醌類衍生物對肝臟有毒性作用。
中毒原因:過量或長期服用,或混有其豆莢。
從以上資料可知,番瀉葉是有具體功用的,但切勿過量,亦非人人適合,更不宜長期服用,否則一旦依賴,便需要愈服愈多。事實上,有一種正式註冊中成藥,主要成分亦是番瀉葉。問題是,當一種食品裡面混入了番瀉葉的成分,沒有分量資料、沒有服用提示,當中是否隱藏危機,甚至是監管漏洞呢?
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番瀉葉資料網址:
https://www.cmro.gov.hk/html/b5/useful_information/public_health/publication/AdverseEvents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