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指——樂器鄙視鏈

  「樂器鄙視鏈」這個講法怎麼來我沒有研究,但很早以前我就知道,拉中提琴的樂手總是被人歧視。很多人覺得「小提琴拉得不好的人才去拉中提琴」,縱使偶有一些神級中提琴家如Yuri Bashmet出現,也無法阻擋中提琴被嘲諷的宿命。
  從前這條鄙視鏈只限於樂手之間互相排擠,隨着學樂器的孩子愈來愈多,戰線拉長了,樂器鄙視鏈慢慢變成社會地位的排序。那些年,家中能負擔孩子學樂器,說明家境不俗,買得起又放得下一部鋼琴更是富裕,於是鋼琴鄙視小提琴,小提琴看不起結他,結他嫌棄口琴,鄙視鏈就此誕生。
  後來,學樂器變得普及,戰場轉到名校學位爭奪戰。鋼琴太多人學,愈來愈不稀罕,一間學校用不着五十個鋼琴天才,卻需要一個管弦樂團,本來較冷門的管樂和敲擊樂大逆轉,快速移到鄙視鏈的上游。
  在全球最多人學習樂器的中國,這條鄙視鏈更顯奇葩,據說最頂層的樂器是管風琴!根本就是鬥冷門嘛!所以下游樂器理所當然是最熱門的鋼琴、結他和古箏。
  我還聽說國內有體育鄙視鏈,最頂端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馬術!反正愈想不到就愈吃香,傳統高尚運動高爾夫球和西洋劍術只好靠邊站,像游泳和跑步這類低門檻運動更要淪落到底層。
  近二十年社會上推動「一生一體藝」概念,希望孩子在學術以外有更全面的發展,結果孩子們學會攀比,更懂得包裝自己。音樂可以陶冶性情?這句話我有三十年沒聽過了!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