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護航——不容忽視的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惟大眾對它的認知卻相當有限。根據統計數字,本港七十歲以上的長者中,約五分一人是患者,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可惜於臨牀上,不少患者都未能察覺自己的心臟功能正在衰退,要直到相關徵狀出現才發現已經患病。
  心臟衰竭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患者的心臟結構正常,但有心臟衰竭的風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
  第二階段,患者的心臟結構已出現改變;
  第三階段,患者出現氣喘、疲倦、水腫等徵狀;
  第四階段,是指患者接受治療後,徵狀沒有改善。
  患者一旦出現心臟衰竭的徵狀時,病情多屬較後期,而心臟結構已受損,無法逆轉。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對保護患者的心臟功能尤其重要。
  要達致「早診早治」,市民應留意自身有否高危因素,並定期檢查身體。若家族有心臟衰竭病患,更應早考慮接受全面心臟檢查。他們可以透過驗血,檢查血液中與心臟衰竭相關生物指標的水平,判斷患此症的風險,再決定是否需要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等進一步檢查。
  確診的心臟衰竭患者,一般會透過藥物作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大致分為兩類,抑制賀爾蒙系統或抑制神經傳導系統,兩者均可改善心臟功能和徵狀。近年則有研究顯示,確診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在心臟衰竭藥物以外加入排糖藥,有助降低患者的入院次數和死亡風險。
   此欄目由英國阿斯利康藥廠贊助
心臟科專科醫生
郭俊傑醫生
為生命護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