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陳烈文:彷徨青年時

  看陳哲民導演的《散後》(Apart),看到好幾張新面孔,他/她們演的都是大學生/大學畢業生,由二○一五年至二○一九年。對青年一代來說,是一大考驗,如何面對困境,突圍而出。
  魯迅寫過多個短篇小說,收錄在《彷徨》一書。裏面沒有一篇的題目叫做《彷徨》,但每個短篇,說的是無助、無奈的人生。德國作家Hermann Hesse(赫曼.赫塞)的《彷徨少年時》,講青少年成長的困惑。少年十五二十時來到《散後》年輕一代,卻又過了少年青春期,已是「憤怒青年」了。那彷徨、無助,與魯迅筆下的成年、赫曼.赫塞的少年,並無分別,人活着,苦惱湧現時,不分年紀大小。
  陳烈文說自己的英文名叫Floppy:「懶散,是floppy。我不算懶,就是有時候迷失了方向。大學畢業,不知做甚麼。仍未到社會工作,那算是我的gap year,剛巧碰上機會,在陳哲民導演的《散後》飾演大學生。」
  問:「那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Floppy:「係一個啱啱入大學嘅freshman,性格比較內斂,怕羞,唔夠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導演陳哲民對Floppy飾演的角色,這樣說:「他演阿韜是草根階層,覺醒較早。早段表現平平,演得較表面。」
  演員會隨着狀態走,會進入角色。Floppy與Jocelyn(演Jessica的演員)的對手戲,擦出火花來。導演說Floppy「較願意溝通,肯聽教。在中段跟他深談後,明顯有了進步。在第二階段補戲時,更有不錯的表現。」
  有一場戲,「阿韜約Jessica食麵。」Floppy與Jocelyn都「進入狀態了。」
  導演說:「如整齣戲都有那一場的水平,就不得了。」
  感情伏筆戲,兩人演來自然,不見誇大,演繹恰到好處。
  Floppy拍《散後》,是「真真正正第一次接觸電影拍攝。以前在中學、大學做話劇。讓我了解到電影與舞台是完全不一樣。」
  電影講及的,卻又是Floppy一代人的故事,現實與電影,可有相似、重疊之處。
  看《散後》,可見一眾年輕人,在銀幕詮釋年輕一代困惑。來到最後一幕,各走各路。讓我想起也斯的《茶》其中幾句:「偶然的相見相感/猶似遙遠的茶香飄忽/茶香總有苦澀呢/杯底的茉莉瓣/或聚或散成圖。」
後記
  Floppy說《散後》該不會有續篇的了。年輕人演過這套戲後,就像杯中茉莉茶瓣「或聚或散」。
  Floppy說他也算「憤怒青年」,大概年輕人心中,都會有「團火」。
  Floppy並不懶散,他說 :「努力同收成可以成正比。我可以預見將來的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
  日後見到陳哲民,會游說他拍《散後五年.十年》。
張灼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