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林彥卓:樓高五百層

  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參觀由十多位藝術家、建築師、生活行者和學生設計出來的《居住的幅度:房子是》(The Dimension of Living︰ A House Is)。
  其中一個設計《共廈戶融》(House as a common),教人眼前一亮的設計:一座五百層高的大樓。讓我想起傳說中的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又名通天塔,那高度是巴黎鐵塔(Eiffel Tower)的八倍。五百層的大廈,會不會是巴別塔的兩倍至三倍高呢。
  建築師林彥卓Rick的回應:「你可以說,這是個gimmick。我們做建築師的,有時要想得遠一些。將來我們的社區,要自給自足。A self-substaining tower,不是幻想,是可行的。」
  與Rick一起策劃《共廈戶融》的,還有他的Architecture夥伴Eric何力輝。兩人的設計,有這樣的解釋:「我們的生活方式在未來幾十年中發生根本性變化。與其被動地作出反應,倒不如由下而上,提出既能尊重私人空間又不失鄰里互助的共居模式,及時為未來住屋問題找出路。」
  Rick說他們的上一代,那會想到香港有朝一日,樓高百層並不罕見。那麼,下一代住上數百層高的大廈,也不是不可能的。
  《共廈戶融》的宣言:a cradle to cradle collective housing prototype,「為防氣候肆虐,我們正設計一座五百層高,樓面二千萬方呎,可容納十萬居民,自給自足的共居大樓。」
  天馬行空的構想,卻是有根有據的。幾年前到荷蘭鹿特丹Rotterdam,去了「市場大廳」Markthal,那是MVRDV建築設計的傑作。住宅、辦公、街市、商場放在一起,很有「共廈戶融」的特色。看來Rick的設計,不是得個講字。
  Rick說自二○一二年開始,公司先後參與不少社區建設,把建築新概念帶進他的project:「像在流浮山的室內種植計劃,就符合Urban Farming Prototype。大埔的青年宿舍,是Co-living 1.0。又有HKIA Island-Peninsula,一個self-substaining in-a-tower的計劃,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我們的設計,是看到不同的人,對空間的需求不一樣的。有些空間,是可共用的。我們的下一代,既有自己個人私隱,但也不介意,在同一大廈內,使用可以一起分享的設施。」
後記
  「Co-living」共居生活,看來不是一句口號來的了。
  Rick的構想:年輕一代,可以過「minimalist living」。年輕人再沒有「斷捨離」的問題。可以放棄物質(不必擁有貴重物件),而活得更自由(give up belongings for freedom in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of experience rather than materials)。
  隨着生活態度改變,co-living該是可行的了。
張灼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