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黃金or死城

  香港人口老化,陰宅供應短缺,本來,政府增建骨灰龕場是德政,但在文錦渡沙嶺墳場興建八點三公頃、共二十萬骨灰龕位及十個火化爐,這等規模,問題就來了,似乎是嚴重浪費地皮。
  從地圖看,一邊是譽為高大尚的河套地區,一邊卻是厭惡性行業,就知兩地政府之差異。
  中央政府對深圳發展的目標清晰,定位是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以及中國創新性經濟的先行城市,優先發展的領域包括金融、科技、貿易、生物製藥等。而當中與香港重疊的有金融和貿易。
  香港在大灣區是預留了角色,於是以往邊境地帶有潛力成為深、港經濟共融的地區,甚至大灣區的經濟核心。把這塊跟深圳接壤的土地,打造成商業中心和生活社區,會更有效益,既有利香港長遠發展,又可解決部份房屋供應問題,更可帶動現有北區的經濟活動,是多贏方案。可是用來燒屍體,不是規劃失誤,就是港府未能為香港前途作好準備。
  已上馬的工程不必煞停,但一日未做的建設,仍可以改。再者,將來廿萬個骨灰龕位,春秋二祭就廿萬個家庭湧去拜祭,想想都知這種規劃有多荒謬。
  現時全港有不少殯儀公司是有空間可以經營骨灰安置服務,只要政策得宜,放寬門檻,既可有利業界,又可方便各區市民。當然,政府同時還需更落力推動綠色殯葬,鼓勵新興的處理骨灰行業,例如製成紀念鑽石等。
  或許今天深、港仍各具優勢,但兩地產業應互補互利才共贏。在如此黃金地段建立超級殯葬城,香港政府似乎在自斷米路,若不把握機遇,沒做好配套規劃,恐怕很快香港就要落後得連先賢們都冇眼睇了。
鄧銘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