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阿Sir講古——電車上看跑馬賽道沿途今昔

跑馬地是我第一個駐守的地區,當差前也在該區工作,多年來,一事一物的變遷,至今歷歷在目。黃泥涌道是我喜歡巡邏和散步的地方,這一圈亦是跑馬賽道,滿載努力與夢想,電車亦在這區穿梭個多世紀。
穿越喧鬧繁忙的銅鑼灣,滿載昔日之情,走入那些年的黃泥涌道,三角位有老榕樹伸開雙手迎賓,可惜年前被颱風吹毀,現時的是後來原位種植;一邊有「三C」會,那些年不見中文名,只見洋人穿整齊白衫白褲在草地上慢條斯理地「碌波」,那地方就稱為「鬼佬碌嘢」;左邊有多間鞋舖,一稱Nancy & John,中文是「心昌明」,據說是Nancy蘭心紀念她生命中的至愛在意大利車禍離世的「昌明」而得名;樓上有一間「傳達」書店,老闆是「阿虫」嚴以敬;又有「毛妹」芭蕾舞學校,很多演藝名人都曾在這學藝,向前走有一「玫瑰夫人婚紗攝影」,很多名人巨星都與他們當時的至愛在此拍下人生美好的一刻;側面有二座英軍宿舍,軍眷碧眼小孩在空地上玩耍之聲餘音裊裊;現已拆卸改為社區會堂和禮頓山豪宅登山入口(禮頓山前身是高級政府官員宿舍,住客包括名法醫王楊坤和港島警察指揮官魯沛等),向前走是老牌豪宅「逸盧」,當年曾發生花槽藏屍,當年多位同事曾看守兇案現場多天,今天說來猶有餘悸;前面樂活道上有一天主教聖瑪加利堂,另一邊是雲地利道,現今豪宅前身亦是政府高官宿舍,繼續向前走見聖保祿學校,有兩被花崗石頭(地牛)牢牢封着的拱門,上刻有「Le Calvaire」,原是一九○八年天主教會孤兒院的大門,日佔時被用作日本軍總部,大門被封,一九六○年改為學校及教堂;前望有一掛着大大金屬太陽招牌由潮州商人楊永忠經營著名法國菜雅谷餐廳Amigo,是西班牙文解「朋友」,名人和富豪飯堂;馬場那邊有早年市區界碑和大石鼓,據說在這可聽到騎師比併中的私語。
到了巴士和電車總站,成和道口有和興飯店的葱油雞飯、同一老闆的景生和華麗酒樓在附近、祥興奶茶和聖安娜餅店創業在不遠處;總站旁有東南亞美食的馬達餐廳和全港第一間7-11便利店,這裏亦曾發生紙盒藏屍案;不遠處有全港唯一一條真正的「馬路」供山光道馬房馬匹步入馬場之用;斜對面有一立本幼稚園和一地窖餐廳嘉蘭娜,因這裏經常發生黑社會打鬥,所有警務人員只准在當值時才准進入,這列建築物已清拆成為馬場一部份了;轉到養和院灣便見轉角的角廊酒吧Corner Lounge和養和醫院,有創院院長李樹芬醫生智退日軍等故事;另一邊是愉園遊樂場舊址;再過便是香港最早的墳場區,天主教天使長聖彌額爾(St Michael the Archangel)墳場,門外刻上「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反思生死,意義深長;回歸前中國駐港官方機構新華社和義勇軍總部分別據守黃泥涌道出口,但都完成歷史重責登入殿堂。
黃泥涌道一圈,歲月洗禮下,人面桃花,唯百年不變是馬照跑和叮叮之聲,繼續滿載希望和歡聲與馬會馬迷同心、同步、同進!
何明新
穿越喧鬧繁忙的銅鑼灣,滿載昔日之情,走入那些年的黃泥涌道,三角位有老榕樹伸開雙手迎賓,可惜年前被颱風吹毀,現時的是後來原位種植;一邊有「三C」會,那些年不見中文名,只見洋人穿整齊白衫白褲在草地上慢條斯理地「碌波」,那地方就稱為「鬼佬碌嘢」;左邊有多間鞋舖,一稱Nancy & John,中文是「心昌明」,據說是Nancy蘭心紀念她生命中的至愛在意大利車禍離世的「昌明」而得名;樓上有一間「傳達」書店,老闆是「阿虫」嚴以敬;又有「毛妹」芭蕾舞學校,很多演藝名人都曾在這學藝,向前走有一「玫瑰夫人婚紗攝影」,很多名人巨星都與他們當時的至愛在此拍下人生美好的一刻;側面有二座英軍宿舍,軍眷碧眼小孩在空地上玩耍之聲餘音裊裊;現已拆卸改為社區會堂和禮頓山豪宅登山入口(禮頓山前身是高級政府官員宿舍,住客包括名法醫王楊坤和港島警察指揮官魯沛等),向前走是老牌豪宅「逸盧」,當年曾發生花槽藏屍,當年多位同事曾看守兇案現場多天,今天說來猶有餘悸;前面樂活道上有一天主教聖瑪加利堂,另一邊是雲地利道,現今豪宅前身亦是政府高官宿舍,繼續向前走見聖保祿學校,有兩被花崗石頭(地牛)牢牢封着的拱門,上刻有「Le Calvaire」,原是一九○八年天主教會孤兒院的大門,日佔時被用作日本軍總部,大門被封,一九六○年改為學校及教堂;前望有一掛着大大金屬太陽招牌由潮州商人楊永忠經營著名法國菜雅谷餐廳Amigo,是西班牙文解「朋友」,名人和富豪飯堂;馬場那邊有早年市區界碑和大石鼓,據說在這可聽到騎師比併中的私語。
到了巴士和電車總站,成和道口有和興飯店的葱油雞飯、同一老闆的景生和華麗酒樓在附近、祥興奶茶和聖安娜餅店創業在不遠處;總站旁有東南亞美食的馬達餐廳和全港第一間7-11便利店,這裏亦曾發生紙盒藏屍案;不遠處有全港唯一一條真正的「馬路」供山光道馬房馬匹步入馬場之用;斜對面有一立本幼稚園和一地窖餐廳嘉蘭娜,因這裏經常發生黑社會打鬥,所有警務人員只准在當值時才准進入,這列建築物已清拆成為馬場一部份了;轉到養和院灣便見轉角的角廊酒吧Corner Lounge和養和醫院,有創院院長李樹芬醫生智退日軍等故事;另一邊是愉園遊樂場舊址;再過便是香港最早的墳場區,天主教天使長聖彌額爾(St Michael the Archangel)墳場,門外刻上「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反思生死,意義深長;回歸前中國駐港官方機構新華社和義勇軍總部分別據守黃泥涌道出口,但都完成歷史重責登入殿堂。
黃泥涌道一圈,歲月洗禮下,人面桃花,唯百年不變是馬照跑和叮叮之聲,繼續滿載希望和歡聲與馬會馬迷同心、同步、同進!
何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