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百無一用是書生|無名指

書展開鑼,媒體一如過往,以報道明星出書為主,這種方式從「O靚模寫真潮」開始,就行之有效,帶動書展成為每年最矚目的展覽。

查過去十年書展入場人數,除疫情下舉辦的上屆,每年都有近百萬人次,即每八個香港人,有一個入場,放在全世界任何書展都是極高的比率。拿同樣以繁體中文書為主的台北書展作比較,上月剛閉幕的一屆,共有約二十五萬人參觀,而台北和新北的人口共六百多萬。

這能說明香港讀書風氣好,甚至冠絕全球嗎?香港書展由貿發局主辦,他們是促進貿易的生意人,書展旺丁旺財,就是辦得成功。讀書風氣,只能算是副產品。

這個道理和學樂器一樣,學的人多,並不表示他們熱愛音樂。香港家長讓孩子學樂器,多數是為了音樂以外的原因,培養不出愛樂之心,也是理所應當。

香港人的基因都帶有實用主義,達到目標前,所有操作都是手段。學樂器「有用」,不為音樂而為門道;讀書「有用」,不為知識而為出路。音樂和知識,只是沿途風景,不看也罷。

清朝黃景仁詩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只活了三十幾年,一生窮困潦倒,這自嘲的詩句,一字一淚。他後悔嗎?詩末說:「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春鳥和秋蟲都有自己的聲音,沒甚麼後悔不後悔的。我沒黃景仁的才華,只是個普通讀書人,喜歡看沿路風光,管它有用沒用。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