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再看愚公移山|無名指

今日是愚人節,就聊一下愚公。

愚公移山的故事從小就讀,算是哲學思辯的啟蒙課。拋開寓言中的唯物主義色彩不談,單純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這樣的觀念,對小朋友來說也極具顛覆性。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小時候老師如是說。但為甚麼我比其他同學更用功讀書,成績還是跟不上?長大以後我才明白,方法不對,再努力也是徒勞。

面對智叟質疑自己的方案,愚公提出「子子孫孫無窮匱」的論點,智叟「亡以應」,根本懶得跟你爭辯。現在的小孩更聰明,他們會問,「愚公為甚麼不搬家?搬到山的另一邊不就解決了麼?」尋找最優方案,才是真正的智慧。

愚公移山是個笨法子,笨到連天帝都看不下去,連夜就把山搬走了。愚公把山移走,並非靠努力和恆心,而是借助神力。用這樣的結局說明努力的重要性,似乎很難說服人吧?

已故的北大教授金克木也認為,很多人錯解出自《列子》的這則寓言。《列子》作為道家的重要典籍,講究自然無為之說,愚公勉強為之,努力也只會白費。愚公移山的重點在於感動天帝,而天帝也沒有按愚公的方案把山移到渤海,而是完整的移到別處,這可能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愚公到底是智是愚,我用青原惟信禪師的話來總結:以前見山是山,及後見山不是山,而今見山還是山。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