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引龍頭科企落戶 須完善配套解燃眉之急

新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大力推動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冀吸引龍頭科企落戶香港。除了《施政報告》定下一籃子大計,港府亦積極聯繫各地科企,近日傳出華為有興趣發展北部都會區,對創科界猶如打下強心針,但本港相關配套如何支援,卻是各界焦點所在。

吸引內地「過江龍」來港成立研發中心,藉此帶動創科發展,無疑是最具效益做法。既可為香港帶來新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高增值崗位,也可讓國家更好地利用香港自由港的優勢,實現新突破。

事實上,過去受制於「小政府、大市場」的思維,香港錯失了不少吸引外地知名科企落戶的機會,也令不少港產科企、人才,流向內地發展。

去年《施政報告》訂明目標,要在5年內吸引至少20家龍頭科企來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同時還提出從「未來基金」撥300 億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針對政府希望引進的重點企業或項目,將由政府聯同投資夥伴直接投資。政府打算以產業園的模式發展河套及新田科技城,初步定了3個產業園區,即生命健康科技相關園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相關園區,以及先進製造業和新能源科技相關園區。

華為作為科技巨企在全球享負盛名,若能羅致來港,不僅可以引入新的研發項目,推動本港經濟轉型升級,更能對吸引其他巨企進駐,起示範作用。目前灣區城市的科企進步很快,如比亞迪、騰訊、大疆,都是深圳的名牌企業,區內也有不少科企有意進駐香港,但關鍵還要看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相關配套是否充足。

創科局局長孫東曾表示,計畫在上述地區預留土地作「人才公寓」,另會批出土地予創科企業發展。除了「價高者得」批地外,據悉當局正研究透過直接批地或有限度競爭等多元方式批地。

要吸引大企業落地,發展創科產業,相關的土地規劃及審批政策須具創新思維,例如對土地用途增加彈性、減少審批程序,讓科企更容易落地。創新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到區內生活就業勢在必行,那就必須提供住屋、稅務、子女教育等優惠。香港現時只有科學園的「創新斗室」為外來人才提供住房福利,且僅限於園區內或潛在的合作企業,故須擴大現有人才公寓的服務範圍,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專才。以深圳的「孔雀計畫」為例,為全球高學歷人才提供房屋租金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便利,令專才放心在深圳發展。

此外,也要在稅務、跨境資金池額度等方面給予優惠,如對投資者或項目本身提供退稅優惠,從企業經濟貢獻、專利創造等方面手評估,甚至可仿效內地,允許投資者將因企業倒閉而尚未抵扣完的稅務優惠轉移到其他企業等。

不過,要將創科產業做大做強,還需要在本地打造完整的創科生態系統。香港的創科近年雖取得進展,但尚未形成有如中國北京和美國矽谷般成熟的生態環境。倘能吸納上游的創科巨企駐港,再帶動中下游的科企到來,產生集群效應,進而打造成為完整的產業鏈,才有望持續擴展。

科技發展對香港非常重要,除可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亦可創造就業,推動社會發展。目前本港最欠缺接通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在人才方面亦十分不足,着實須奮起直追。期望未來本港創科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產學研、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再以群聚效應提升本地企業和人才發展,最終令香港成為全球的科技創新高地。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