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台北大縱走|無名指
最近看到一本關於淡蘭古道的書,說19世紀台灣北部因發展變得活躍,東西兩岸往來多了,清廷與民眾分別開墾山野,修出淡水廳(今台北)與噶瑪蘭廳(今宜蘭)之間的山路。到日治時期修建鐵路,這幾條山徑才完成了貫穿東西的歷史使命。
本來想馬上訂機票去走走,但古道路徑長支線多,我人生路不熟,好像太冒險,糾結了好久,決定先挑戰台北大縱走。
聽起來像動作片名,還可能帶點喜劇元素,「台北大縱走」其實是條山徑,長92公里,北起關渡捷運站,南至貓空政大後山,覆蓋台北盆地周邊山脈,所以徑上高地都能遠眺台北市。
大縱走山徑共分七段,卻不似香港的行山徑段段相接。譬如說,到了第一段終點二子坪後,要走回頭路繼續第二段;第四段還未到終點,就出現往第五段的分岔路,而第六段的起點則在第四段終點附近。各處鄉村各處例,知道了就好,也不會影響行山樂趣。
上山最怕迷路,台北近郊手機信號不太穩定,建議先預載好有用資訊,GPS則不受影響。另外,官方提供的段距好像不甚準確,例如最受歡迎的第三段,官方資訊為13公里,我手機上的記錄卻不到11公里,誤差約18%;最離譜是第四段,官方的18公里與我記錄的10公里差近一倍。
這次台北大縱走有點即興,卻非常順利。我正計劃這個秋季去走淡蘭古道,也許先從支線較少的南路開始。
譚紀豪
本來想馬上訂機票去走走,但古道路徑長支線多,我人生路不熟,好像太冒險,糾結了好久,決定先挑戰台北大縱走。
聽起來像動作片名,還可能帶點喜劇元素,「台北大縱走」其實是條山徑,長92公里,北起關渡捷運站,南至貓空政大後山,覆蓋台北盆地周邊山脈,所以徑上高地都能遠眺台北市。
大縱走山徑共分七段,卻不似香港的行山徑段段相接。譬如說,到了第一段終點二子坪後,要走回頭路繼續第二段;第四段還未到終點,就出現往第五段的分岔路,而第六段的起點則在第四段終點附近。各處鄉村各處例,知道了就好,也不會影響行山樂趣。
上山最怕迷路,台北近郊手機信號不太穩定,建議先預載好有用資訊,GPS則不受影響。另外,官方提供的段距好像不甚準確,例如最受歡迎的第三段,官方資訊為13公里,我手機上的記錄卻不到11公里,誤差約18%;最離譜是第四段,官方的18公里與我記錄的10公里差近一倍。
這次台北大縱走有點即興,卻非常順利。我正計劃這個秋季去走淡蘭古道,也許先從支線較少的南路開始。
譚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