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摩羅叉(差) 稱呼由來|猛料阿Sir講古

我於70年代當警員時,曾與多位於50年代由巴基斯坦受聘來港的摩羅差共事,其中一位Rahman先生更官拜總督察CIP (Chief Inspector),是當時最高級的巴籍警察,我與他相識源於一「種族事件」,我當年在報案室當值日官時,有一天正在接見一報案人,我女警同事大聲叫我說電台(999控制中心)有一位「阿叉Sir」有急事找我,我立即接聽電話,對方用不太正的廣東話向我說,我是CIP Rahman,為何你阿女(那時一般稱女警為阿女)稱我為阿叉,我立即說Sorry Sir!他說因現時有一案件牽涉政府高官要我親自處理,之後會跟進稱他為阿叉之事。

CIP Rahman後來成為我一位恩師及好朋友,他退休後返巴基斯坦安享晚年。此事更令我追尋為何香港稱印巴籍人為「阿叉或摩羅叉/差」。

香港開埠不久已有摩羅街Lascar Row,是印度人聚居地(當時巴基斯坦仍是印度一部分);另一方面於1850/60年代國內廣東一帶發生外來客家人霸佔本地人土地而引起的武裝衝突,不久蔓延至開平縣,香港富商開平人譚亞才為了保衛家鄉,在港招募5名英國水手駕駛一艘掛上英國旗的汽船載着百多名退役印度士兵攜同洋槍彈藥回鄉支援,聲討入侵的客家人,結果不敵,大部分印度人被殺,他急急帶同一眾受傷的印度人回港,但被印度人及死者家屬追討賠償,在政府調停及不起訴他海盜行為罪等條件下,譚亞才在他擁有的摩羅街建屋作為安家補償,政府把此段改為摩羅上街Upper Lascar Row,原摩羅街改為摩羅下街Lower Lascar Row。既然香港早已有摩羅街,稱印巴籍人為摩羅差不可能是歧視。

我當時為悉此疑團,走訪很多印巴籍人士及翻閱不同圖書館藏書及文獻,最終找到多篇有關研究。另早於70年代,巴籍高級警長Station Sergeant Class I(咩喳)Sahib Dad已作出過研究,他所講和我走訪的專家學者,大致相同和相差不遠。

香港1841年開埠時,印度人已在英國軍隊服役,1890年代,來自旁遮普省印度軍炮兵團屯駐於尖沙咀威菲路兵房Whitefield Barracks(俗稱摩囉兵房,現今的九龍公園,部分營房保留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他們有畜養驢仔mule來運送笨重貨物和軍械,話說有一晚上有一頭驢仔從兵房正門逃出,跑入彌敦道,那趕驢兵muleter從後追出,他用旁遮普語Punjabi大叫「Morro摩羅、Morro摩羅」,意思是截停牠、截停牠,在閘口的印度兵亦用旁遮普話回應「Acha阿叉、Acha阿叉」,意思是「對啊」或「是啊」。有本地人在彌敦道聽見這他們從未聽過的語言及見兩印度士兵互相對話,誤以為他們一位叫摩羅一位叫阿叉,便把他們稱為摩羅或阿叉,本意可見絕不存在歧視成分,潛移默化更成為大家約定俗成的通稱。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