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提升支付便利性(二) | 北漂見聞

  便利境外人士支付的政策文件陸續發布,執行情況又如何呢?筆者於「五一」長假期間前往上海,在南京路步行街的多間百貨公司,均看到商戶的收銀台前,貼出支持各類境外銀行卡及支付工具宣傳標示。支持的支付工具包括香港的八達通、BOC Pay,澳門的BOC、ICBC、MPay,韓國的Naver Pay,以及日本、新加坡等當地的電子支付工具,可以說東南亞各地的電子支付工具已基本覆蓋。

  除了電子支付工具,近期內地對於境外銀行卡的接受度亦有所提升。據筆者的一位法國朋友表示,其日前在雲南遊玩,已能用境外卡支付住宿的房費,可見政策措施還是有成效的。

  對此有網友指,此舉是亡羊補牢,對於吸引海外遊客難有實質幫助。但筆者認為,這些便利措施「晚到好過無到」,至少反映當局從善如流,願意吸納不同意見的包容態度。

  事實上,關於電子支付,國內外消費者在使用偏好方面有較大差別。內地消費者習慣微信和支付寶的QR Code模式,不是用手機掃別人,就是打開自己的碼讓別人掃,越來越多的地鐵閘機和巴士也推出「乘車碼」,掃一掃即能乘搭大部分交通工具。海外消費者則習慣直接「嘟」卡模式,無論是香港的八達通、信用卡,或者是蘋果手機的Apple Pay,都通過近場無線通訊(NFC)技術,將卡或手機貼近收銀機即可完成支付。

  兩種支付方式各有優劣,掃碼太過於繁瑣,需要打開手機並連結網絡,支付效率偏低,但優點在於對設備的要求不高;「嘟」卡模式優點在於方便快捷,而且毋須網絡,不足之處在於仍然需要一張實體卡,或者對流動設備有一定要求。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