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FUN享 - 消除丙肝醫患合作至為關鍵 | 醫聊FUN享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肝炎,估計約0.3%香港人口曾感染丙肝病毒,即約逾20,000人。過往丙肝治療的效果不大,慢性帶菌者甚至有機會併發肝硬化及肝癌,直至近10年出現口服抗病毒藥物,丙肝治療終於打了一場勝仗,但最後成敗關鍵仍在於醫患合作。
腸胃肝臟科專科方文聰醫生表示,HCV主要透過血液或性接觸傳播,例如共用針筒、使用未經徹底消毒的器具進行穿環、紋身和針炙等。在1991年之前,輸血也有機會感染HCV,直到1991年後香港紅十字會開始為捐血者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才解決這個問題。相反,一般社交行為如同枱共膳或擁抱等則不會傳播HCV。
特效口服藥帶來曙光
「丙型肝炎病徵一般在初期並不明顯,但感染後可能出現的徵狀包括疲勞、食慾不振、噁心等。根據研究顯示,約有七成HCV感染者會成為慢性帶菌者,並且在多年後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最終併發病變肝硬化以至肝癌。」方文聰醫生說。若懷疑自己感染HCV,或在體檢中驗血發現肝酵素水平超標,方醫生稱需要進一步檢測丙肝病毒抗體(Anti-HCV),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以確定是否感染HCV。
在治療方面,舊有方法是注射干擾素,但治療成功率僅40-60%,並有很多副作用。此外,干擾素並不適合已經出現肝硬化相關併發症的患者。
然而,近10年來,新型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的出現為丙肝病人帶來了曙光。藥物療程一般只需8至12星期,根治成功率超過95%,而且副作用少。患者一般需注意抗病毒藥物有機會與其他藥物出現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而需要調整藥量或轉換藥物,較常見例子包括抑制胃酸藥或降膽固醇藥,所以患者接受治療時必須遵從專科醫生指示服用。
為了達到世界衞生組織(WHO)在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的目標,方文聰醫生指醫管局近年擴闊藥物名冊,讓病情處於不同階段的患者均可接受治療,惟最大挑戰是找出所有丙肝慢性帶菌者,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篩找慢性帶菌者給予免費治療
兩年前醫管局開始推行一項以消除丙肝為目標的計劃,從官方系統紀錄中篩找所有曾經驗出丙肝病毒抗體,而未曾接受有效治療的人士,為他們進行HCV RNA檢測、肝功能檢查及肝硬化掃瞄,一旦確診便為患者提供治療。方醫生表示,「已有很多患者受惠於此計劃而能提早接受治療,但亦有不少患者已經沒有在醫管局轄下醫院或門診覆診,致使院方難以聯絡他們,甚至有人一聽到『醫管局聯絡您』,便以為是電話詐騙,接到醫護人員來電時心存疑慮,拒絕治療。」儘管面臨很大的困難,但當局仍將繼續努力,通過肝科護士和宣傳途徑讓更多人了解這項計劃,令計劃順利進行。
因此,要消除丙肝,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醫生應該為患者提供正確的訊息,解答他們的疑問,並鼓勵他們接受治療;同時,患者應該積極參與治療過程,遵從醫生的建議,並按時服藥及覆診。只有通過醫患合作,香港才能真正實現WHO消除丙肝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