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爸爸—所言差矣! | 猛料阿Sir講古

  上月到梅窩走走,因是平日,居民乘客和遊客都不多,登岸在碼頭時,聽到側邊有一小孩子問他爸爸「這是甚麼?」好奇地望過去,小孩子指着一個在單車泊位旁邊的舊郵筒,下半部有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皇冠標誌,爸爸說這是英國人送給我們的好東西,如果爛了,便會被政府換上「核突」的來代替!聽後我真的想說,這郵筒是當年香港人用非常高昂的價錢,真金白銀從英國買回來的,如破損或用途追不上需要,更應換上一個較輕巧和現代化的來代替,方便居民。爸爸所言差矣!

  香港的郵政服務早於1841年,英國人登上及佔領香港島前,已於停泊在香港島附近的軍艦上進行,後在警崗放置木製信箱收發郵件。第一個購自英國有皇冠徽號的圓柱型郵筒postal pillar-box以試驗形式於1878年置於上環文咸街,因收入不足夠支付郵差薪金等原因,半年後遷往摩利臣街的船政廳(現今西港城(上環街市舊址)),第二個郵筒因保安理由置於西營盤的七號警署範圍內(今之西區警署),之後在各區慢慢設置這類從英國以「超高價」購回的郵筒,直至80年代。

  因應訂購時代而鑄有或裝上當時英國君主的皇冠徽號,因方便寄信,一般放置於大街上,因風吹雨打毀爛而需更換,現仍置在街道上的主要是有伊利沙伯二世皇冠徽號的,喬治五世、六世的,除在博物館內,已非常罕見。

  英治時期,郵筒最初源於英國是綠色,後跟隨英國改為紅色,香港回歸後又改回綠色。10多年前,這些郵筒的去留問題亦引起「戀殖」和「去殖」爭議,更提上政府議事日程,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從文物和歷史角度看,這些有皇冠徽號的圓柱型郵筒是香港歷史一部分,隨郵政現代化和越來越少人寄信,這些老古董像電話亭一樣越來越少人用及最終失去其實際基本用途,不應再放置於街上讓風吹雨打自然毀壞,應加上文字說明適當安置於文物中心或博物館等地方,很可惜香港直至今天仍未有郵政或通訊博物館,否則這裏是它們最好及適當的家,讓人認識本地歷史。不致像這位爸爸一無所知!

  10多年前在大館復修期間,有建議把一個這些皇冠徽號郵筒放置於大地上,但很快被他們拒絕,理由很簡單,這不是屬於該處的東西,今天看來那決定非常正確。反之,如能在該處設置一個新型的郵筒讓遊客投寄明信片,記錄「曾到此打卡」,也是一件美事。

  回歸後香港郵筒上的蜂鳥標誌已使用了20多年,亦是香港歷史和通訊歷史一部分。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