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流浮山警署蛻變為香港導盲犬學苑 | 猛料阿Sir講古
流浮山警署位於流浮山山東街一號小山崗上,1963年8月17日由警務處處長伊輔Edwards Heath (1912-2002年;1959年4月至1966年12月擔任處長)主持啟用儀式,取代1948年開始設於此的Police Post(當時譯為分駐所),居高臨下全方位俯瞰着后海灣、尖鼻咀、龍鼓灘及遠至內地蛇口一帶,是香港西部面向內地最大的警署,2000年後流浮山警務工作納入天水圍警署,該警署便停止運作,現正活化為「香港導盲犬學苑」。
該警署興建時正值冷戰時期,從警署規模可知不但是警署咁簡單,不言而喻有軍事用途,供英軍和英美特工監察中國內地西邊的情況,特別是解放軍船艇在這片水域的軍事活動。另一方面,英治政府一向都不想本地華人警察與內地有太多接觸或另一說法不相信華人,所以該警署的署長(Sub-division Inspector)(SDI)和高層職位一向是洋人擔任。
這一帶海邊和土地數百年來(自清朝)已是厦村鄧姓族人擁有及管理,有他們傳統信仰及習俗,今年正是厦村10年一屆的太平清醮,除一般農耕作業外,還有二三百年歷史的養蠔業,技術最初是深圳沙井蠔民引入,因該處一帶水域水質和水流非常適合蠔的生長,沙井蠔民和厦村村民合作經營,他們有些更成為香港居民長居於此,但大多仍居於國內,日間在流浮山蠔場工作,晚上返回深圳。1951年香港政府實施邊境封鎖,不再容許自由出入,自始內地蠔民要向國內和港英政府申請出海證,獲批才可到此工作。在此情況下,兩地慢慢走出新的經濟與貿易模式,很多內地海產運到流浮山,而在港運回日用品,商舖與海鮮食店也漸漸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後內地的高速發展,使這一帶水域受到污染,對養蠔業造成一定打擊,香港回歸祖國,隨着天水圍的發展,西部通道的開通,警署完成其歷史任務,地區併入新發展的天水圍警署,現正保育發展為「香港導盲犬學苑」,條件是在古物古蹟辦事處監察下很多昔日警署的舊東西和設施都需要保留,例如「拘留室(臭格)」和槍房等。
「學苑」開放後,大家便可參觀這全新的導盲犬訓練基地。基地確保殘疾人士擁有選擇服務犬的權利,協助他們獨立及有尊嚴地生活為願景,肩負提供良犬、優質培訓、支援關愛和尊重共融為使命的「社會企業」。也同時可看到這昔日「軍事要塞」和警署的設施,更可遠眺內地,對面小鎮已發展成商貿「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何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