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中外手機App大不同(四) | 北漂見聞

  內地手機App較海外同類產品對手機存儲空間的佔用更大,除了功能臃腫、廣告繁多外,另一個潛在原因或在於其收集用戶訊息數量更多。

  收集用戶訊息,本文的討論主要涉及互聯網服務商,這一點早在7年前已成為「公開的秘密」。2018年,全球最大的中文互聯網搜尋引擎百度創辦人兼董事長李彥宏,在某個公開場合公開發言時「洩露天機」,表示「中國人願意用私隱換取便利」,言下之意內地一系列的免費互聯網服務,例如即時通訊、地圖、打車、網購等App,一直在後台默默地收集並分析用戶數據。該言論當時雖然引起軒然大波,引起網民的口誅筆伐,但輿論風波過後亦不了了之。

  今時不同往日,國家層面的《互聯網安全法》生效以來,企業獲取用戶數據的手段雖有所收斂,亦轉向更依法合規的方式。但實踐中各種「陰濕」方式仍屢禁不止,例如將某些授權的按鍵默認設置為同意,除非用戶主動點擊取消或不接受。筆者上周專欄提到的微信、微博和小紅書等社交網絡工具皆是典型例子,一方面微信「朋友圈」的廣告植入已能做到「千人千面」,另一方面更讓人脊背發涼的是,剛剛跟朋友面對面討論某個話題,再次打開小紅書時已能收到相關內容的帖子。

  不僅如此,近年來伴隨着數據分析技術演化,消費者關於「大數據殺熟」的憂慮始終亦未能消除。典型例子為不同品牌手機用戶,看到的網購商品或打車價格亦大不相同。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