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 宴遊金叵羅 | 智智樂GO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推出特別展覽:

  「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參觀展覽之前,摸不清楚內容,以為有關食物;事實展示自遠古透過我們自家的禮制,其後透過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與貿易流通之間,出現的飲食器皿。

某程度上,學習不同的飲食器皿及功能之外,遊覽一個多小時之後發覺自己最大的得益,來自不同器皿的名字,認識了不少文字及其叫法。

  例一:斟酌

  斟酌二字用於現代,意謂有商有量,溝通事情與量度。

  唐代及之前的飲酒方式,主要是以勺或斗從盛飲器中將飲料挹注至飲器中。至今仍常用的「斟」、「酌」二字,一從斗一從勺,本意也是用勺子舀取或挹注飲料。

  例二:金叵羅

  「叵羅」在中古文獻屢屢出現,是為外來詞彙在漢語中的音譯,亦譯為:「頗羅」、「破落」及「不落」。

  唐代李白有詩云:蒲萄(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宋代蘇轍亦有言:惟知醍醐滑,不悟頗羅大。

  時至今日,廣東話仍以「金叵羅」形容極受寵愛的小孩。

  有學者認為「叵羅」與「多曲長杯」可能屬同一器皿。多曲長杯起源於5世紀薩珊王朝(今伊朗一帶),用於貴族宴會的儀式,受到薩珊風格的影響,唐代的玉器模仿了多曲長杯的造型,但與薩珊原型不同,增加了單耳上有孔可以穿繩,以便隨身攜帶,反映盛唐人隨意氣韻:去到邊,飲到邊!

  展覽分四單元:

  1. 跨越生死——禮食同源

  2. 跨越文化——胡食風尚

  3. 跨越山水——遊宴之樂

  4. 跨越時間——傳承

  筆者對「跨越山水——遊宴之樂」,特別嚮往;是次展覽「流動的盛宴」5個字與「遊宴」相互呼應,遊與流動同義,遊宴便是流動的宴會,某程度上便是英語Picnic,飲食置身於山水風景之間,Jane Austen筆下1800年間的英國在國勢漸次強盛,民生太平,遊宴於户外風景出現頻繁;EMMA,PRIDE and PREJUDICE等等名著出現不少有閒階級的遊宴描述。早在1800年之前1000年的唐朝,其後的宋朝,明朝⋯⋯中國文人雅仕遊宴流行,過着Picnic於山水之間的樂活;如非太平盛世文化鼎盛,何來「遊宴之樂」?

鄧達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