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確幸

娜芙天所謂的「閃光時刻」,可能大家會將其看成日本的「小確幸」類似的概念。「小確幸」來自村上春樹出版於 1996 年的《尋找漩渦貓的方法》一書,是「微小而真確的幸福」的意思。不過這詞被人用到濫掉,幾乎分享「攤平」概念,有著「因沒本事奢求得到大成功達到大夢想,從而退而求其次,只追求小確幸」的意思,連吃個牛角包,喝口珍珠奶茶都計成幸福。

但娜芙天希望「閃光時刻」並非如此。從來事情必須有比較才有傷害,能體會兼珍惜「小確幸」的存在,是因知道在此世上,有幾多「大不幸」沒有發生在我身上。換句話說,閃光時刻來自感恩的心。

無奈「感恩」這字亦被濫用,像自修心靈坊間流行叫人每晚在賣到成行成市的「Gratitude Journal」(感恩日記)上,寫下每日認知得到的恩典,略顯帶點啊Q。讓我以較科學角度,解釋我所追求的「閃光時刻」。

這就要提到史丹佛大學的腦神經科教授 Andrew Huberman 。教授每週會在他的同名 Podcast 上,上傳至少兩小時的影片,涵蓋主題豐富,全是普羅大眾在日常能夠應用,從而改善生活與身體健康的科學知識。例如腦神經的基本運作、如何增強免疫系統、如何得到更加睡眠、如何增肌減脂等,非常值得我們收聽學習。而最近一集講到感恩(Gratitude)的科學。

他說,獲得無論世俗或心靈上之成功的「高成就人士」,與普羅大眾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他們非常懂得感恩。科學證實,有效的感恩對心身體影響非常正面,有助減少恐懼,增加做事動力,所以人會更有執行大志的力量。

可惜大部分坊間流傳的那些,要刻意想出些什麼來感恩的習作並沒有效。 然而感恩原來並非只指感謝別人對你做的好事,更是別人對你所做之事,感到真心的(genuinely)感激不盡,並將此謝意傳遞給你,而你需要以故事形式去消化此事,身體才真正受益於此。原來「施比受更有福」是有科學根據。

娜芙天會把「閃光時刻」看成是「大確幸」,確幸大在我可主動為別人做些什麼,從而得到心靈滿足,而非純粹接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