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休行山|鹽田梓小島怡情 西貢外島漫步藝術一天遊

西貢是香港的後花園,除了幾乎被綠樹包圍的郊野公園,還有寧靜的大海,在夏季來臨前未能到隱世秘灘玩水之前,西貢還有不少小島其實非常適合一日遊,距離西貢市只要15分鐘船程的鹽田梓,除了擁有碩果僅存的鹽田,還保留了不少客家文化與美食,加上曾在島上舉行的鹽田梓藝術節仍保留一些長設展品長期展出,令這小島別具特式。

▲鹽田梓不只有小島景致,還有綠油油的自然風光。

 

因鹽田而得名 徒步周遊客家村落

前往鹽田梓,於西貢碼頭洪記海鮮酒家對出設有來往小島的街渡售票處,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船費每人來回70元,當中包括參觀島上的文物室,以及支援島上的保育工作。今次我們一大早入西貢避開假日人潮,先在市中心嘆慢板吃過早餐,才上船前往鹽田梓。

鹽田梓的歷史可追遡至三百多年前,最初由客家人聚居,之所以名為鹽田梓,是因為島上曾經是製鹽場所,以天然生曬方式製造海鹽,除供給島上漁民使用,也賣到西貢市去。小島曾經風光,住上約二百多人,以陳姓為主,除捕魚外還有務農及畜牧為生。至上世紀二十年代,因英政府租借了新界地區之後開始征收鹽稅,島上停止以古法製鹽,及後至五、六十年代起島民逐漸搬離與世隔絕的小島,當中大部份村民更移民到歐洲謀生,當最後一個家庭在九十年代搬離後,小島變成荒廢小島。至1999年原住民村民從英國回來並遷回鹽田梓,希望重整小島昔日的樸素面貌,於是慢慢把小島復修,正符合鹽田梓的「梓」字所指的鄉里、不忘故鄉的意思。

▲島上仍有不少未修復的客家村屋,村屋多數面向南方,方便曬蠔殼之用。

▲其中一家修復的舊民宅中,展示了當年島民的生活點滴。

▲島上唯一餐廳專賣客家菜,最不能錯過的是土窟雞,在柴火窯內燒製的土窟雞,雞肉金黃色,肉質嫩滑,帶有濃厚的煙熏味,記得到訪前致電預訂。

▲鹽田梓仍可找到島民自家製的客家茶粿,口味包括雞屎藤、斑蘭、杏仁等,香口足料。

▲鹽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傳教地區,島上設有一座聖若瑟小堂,於1890年代由來自奧地利的福若瑟神父到來傳教時建成。

古法製鹽復廦 最天然無雜質的味道

鹽田梓的復興,更值得了解的是把曾一度消失的鹽田重現。2010年,鹽光保育中心積極活化曾被改作魚塘的舊鹽田復修,並重新在島上以古法生曬海鹽,在義工協助之下,每逢假日都會舉辦導賞團 ,講解傳統製鹽方法,將失傳的工藝重生。以古法生曬海鹽功夫不少,除了要考慮天氣要有充沛陽光、風不能太大、濕度要合適,還要經過五重水池「過塘」以隔除雜質,經過約兩星期的蒸發,才能使海水結晶成不含雜質的海鹽,晶瑩剔透,所以在島上買到的鹽絕對比超市一般工業製鹽為貴,但真真正正是粒粒皆辛苦。

▲鹽田逢周末都有人示範及講解天然曬鹽的過程,並可在島上的村公所買到香港製造的鹽。

▲經過多重步驟才能結成方形粒狀的海鹽,粒粒皆辛苦。

港版瀨戶內海 藝術品處處

除了鹽田,19年起鹽田梓曾舉辦為期三年的鹽田梓藝術節,規模雖然不及日本四國的懶戶內海藝術祭,但目標卻相若,希望城市人珍視鄉材生活,借助與大自然互相呼應的藝術創作,將人與小島再連繫起來。雖然藝術祭已完結,但部份作品仍然在島上展出,慢步遊覽時仍可以一窺這個「港版瀨戶內海藝術祭」。

甫踏上鹽田梓碼頭,在碼頭欄杆上掛滿金屬管,在海風吹拂下碰奏出教堂的鐘聲,歡迎各位遊人。在碼頭還有一長獨一無二的樹幹長椅,是用上三棵受颱風山竹吹襲而倒塌的島上老樹製成的新椅子,寓意永續長存落地生根。在鹽田旁邊的空地上設了一座大型竹藝作品,可以走入其中,感受島上的風聲,名為「生命之頌」的作品實在令人讚嘆。另一個以多個玻璃瓶砌成的小教堂,內裡盛載著藝術家黃德明邀請村民及訪客把大自然的東西放到瓶中展示,最能展現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些極富心思的藝術作品,令小島的充滿溫度的故事更為豐富立體,不妨趁周末到來走一趟,感受香港的原始樸素。

▲碼頭欄杆上掛滿金屬管,在海風吹拂下碰奏出教堂的鐘聲。

▲用玻璃瓶砌成的小教堂,用上村民及訪客撰擇的信物放在玻璃瓶中,像把島上的故事傳到島外。

▲島上不同角落,可以找到有趣的藝術創作,以重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周休遊鹽田梓:::

難度:1/5|需時:4小時|交通:西貢碼頭乘街渡前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