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原生家庭會影響你成長後的個性?

近來原生家庭這四個字越來越廣為人知,隨著網絡發展,資訊流動程度大大提高,加上心理分析及治療越漸盛行,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匯對大家來說一點都不陌生。這也側面反映了一個現象,就是大家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越加關注,而且不同媒體對於精神健康也覆蓋得更多。

什麼是原生家庭?

關於原生家庭,簡單來說就是家庭的成員,普遍指父母的個性或為人處事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小朋友待人處事的態度。例如父親的個性如果是比較暴躁,又喜歡貶低小孩子的能力時,小朋友成長後的自尊心會較低,焦慮的情況會更常出現,而且會利用同樣的方法去發洩情緒,傷害其他人而不自知。

又例如,此類家庭中沉默的母親大多是同樣被眨低,於是乎話語權一直只在父親的手中,久而久之令到家中的小孩認為自己是沒有話語權,不能反抗所謂的「權威」,令到自己在親密關係、工作關係都會有這種處於「下把位」的傾向。另外,也會比較容易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症狀。

另一類是冷漠的原生家庭是,父母對於小朋友的需求視而不見,成長後此類人會對於感情關係疏離,不能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以此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同時避免失望。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是一輩子嗎?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到自身的情緒問題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但不知道解決的方法,不斷在自知但不能自救的情緒中沉淪。有些人會將自己人生的所有問題,都一一指向原生家庭,用逃避代替解決,以指責父母來合理化自己的問題,例如是交不到伴侶、情緒反覆等問題。

不過主因是因為不懂「走出來」,老實說你叫一個人放下怨恨是沒可能的,因為這就等同於叫人「唔好唔開心啦」一樣,所以筆者從不鼓勵別人「放下」,而是強調你的「自主權」,所有人都不應該覺得自己是父母的附屬品,遇到父母的不合理對待,例如言語暴力、暴力時,都應該明確地跟對方說:「我不是要求你改,但是你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我的情緒。」說出來,不是要對方改變,而是讓自己內心的委屈得到了出口,原生家庭不能被改變受過的傷也不會盡然消失,但說出來吧,承認自己很不好就是對自己的好。

要離開原生家庭的陰影 由建立自主權開始

筆者也有遇過不少成年後走出了原生家庭陰影的人,有一朋友的父親小時侯會不斷指責他蠢蛋,令他自尊心低下,去到中學時有一次他終於忍不住反抗,但所謂「反抗」只是不再認同及服從父親即權威的指責,否定指責,來重奪自己的自主權。但這位朋友卻沒有放棄自己,長大後為了緩解雙方的爭執,所以一年只見三次面,但問到既然與父親還有芥蒂,何不乾脆不見面時,他說了一句讓我很深刻的說話:「減少見面是因為我可以減少自己被他影響的機會,不是因為我恨他。」

Dr Psy有咩心事唔同得人講,咪click 入條link匿名同drpsy講囉~
☎️:2687 6777
📧:[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