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節炎日|風濕唔係老人病 延誤治療有機會併發淋巴癌
當提起「風濕」,大眾不期然會聯想到老人家的病痛;其實華人社會所指的「風濕」定義較為廣泛,泛指天氣轉變引起的關節痛,即長者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同樣有風濕二字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其發病誘因與退化關節炎不同。
女性患病率較男性高
在香港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人口為0.35%。有家族病歷及吸煙者患病機會較高。 病發年齡多為 40-60(中年人),但小至十幾歳,大到八十都有。女性的患病機率較男性高,約2-3比1。
雖然同樣是關節炎,但在病徵上,類風濕關節炎和退化性骨關節炎有明顯的分別。
「類風濕關節炎」病徵:
1. 除了痛,還有紅、腫、熱同晨僵(通常多過一個鐘頭)
2. 附帶疲倦,虛弱
3. 郁動後舒緩,靜止反而可以增加僵痛
4. 較多影響小關節,除手指遠端指節
「退化性骨關節炎」病徵:
1. 較少出現紅腫熱等症狀
2. 痛多數是受力後比較明顯(如上落樓梯或用手提重物)
3. 多影響受力大關節(如膝、髖關節),但手指小關節亦可能
4. 郁動時關節會發出「卡卡」聲響
5. 可以影響手指遠端指節
6. 早上僵硬很短暫(5至10分鐘左右)
7. 不會附帶疲倦和虛弱感
嚴重可併發冠心病、淋巴癌
由於病因不同,治療及對應的方法也有很大分別。退化性骨關節炎主要是透過消炎止痛藥舒緩症狀,保護關節,手術等。但類風濕關節炎除消炎止痛藥,更需要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去調節免疫系統。若然將兩者混淆,有機會延誤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長遠會引起關節滑膜侵蝕周邊的骨骼,導致關節永久變形及傷殘;患者可能無法完成簡單的日常工作,或需要更多力氣去完成刷牙、扭毛巾等動作,影響自理能力。
而長遠的併發症還包括有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肺部纖維化,血管炎,增加冠心病、淋巴癌、感染、骨質疏鬆機會。
有關「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及控制方法,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