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不正|1/4港人有哨牙或鞋抽面 治療目標是改善功能還是外觀?

隨著時代轉變,近年的工作,逐漸由紙媒擴展至網媒和電子傳媒。上星期就陪同一位牙科醫生到電視台錄影,講「哨牙」與「鞋抽面」——一是上顎突出,一是下顎突出,都屬於「咬合不正」,會影響進食和發音功能,更非常影響外觀。

原來,香港大約有15%的人有鞋抽面,10%的人有哨牙。即是說,大約有四分一的人口,有咬合不正的問題。咬合不正當然可以治療,包括箍牙、顎骨矯正手術等。但這天醫生提到一點,比治療本身更具啟發性:其實你想改善什麼?

醫生說,所有為哨牙或鞋抽面而做的治療,都是想帶來改善,於是病人十之八九會問:做完之後,會比而家靚幾多?病人的著眼點,是在外貌上可帶來多少改善。然而,醫生的角度卻可能是以病人的咬合功能、個人健康為出發點,外觀可能只是次要的考慮。

基本上,醫生會根據病人意願,制定最適合的方案,但也必須視乎客觀條件。因為,即使病人首要考慮的是外觀,功能改善是他的次要考慮,也有些情況未必可以按著病人的意願去做,例如他的牙骨能否承受某些治療,也是必須考慮的。以箍牙為例,雖然效果好,但對於外貌的改善程度有一定的限制。而顎骨矯正手術能改變的程度比較大,但也有其他考慮。

所以,最終的改善結果,視乎病人自己想改善的目標,以及所採取的方法。最重要是病人或家長要和醫生詳細溝通,了解清楚才開展治療。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