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戒2個習慣加藥物治療 病情可改善 90% 以上
上次講完銀屑病關節炎的成因、症狀及嚴重性,今次再談診斷及治療方法。
診斷銀屑病關節炎,主要是透過問症及臨床檢查。醫生會以模式辨認(pattern recognition)的方法,去分辨屬於哪一類型的關節炎?
常見的診斷標準
銀屑病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最大的分別,是銀屑病關節炎有慢性炎症的痛,但少有類風濕關節炎那種多位置和對稱的腫痛,以及可以在遠端指節的關節發作及有銀屑皮膚病。再配合驗血檢查發炎指數,風濕因子等,或需要加掃描去確定。
雖然透過 X 光能夠看到一些骨侵蝕及增生,但這些是比較晚期的特徵,早期的病人用超聲波或磁力共振偵測發炎會比較準確。除關節炎,這些掃描都可偵測到接骨點及指炎等銀屑關節炎特徵。最後綜合整體結果,參考 CASPAR 銀屑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以計分方式,評估有否足夠的特徵和證據去確診。
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
治療方面,儘管以目前的醫藥水平,銀屑病關節炎仍然無法根治,惟現時的藥物治療經已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避免關節情況進一步惡化,並盡量協助患者紓緩症狀及回復正常生活。
現時用於治療銀屑病關節炎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抗體。
傳統藥物的常見副作用
傳統口服藥如甲氨喋吟、磺胺、來氟米特等,較容易有腸胃不適,作嘔作悶,頭痛,影響血球、肝功能等副作用;而且起效較慢,初期或需配合過渡性低劑量類固醇,先消炎,待傳統抗風濕藥起效,再慢慢減。服用傳統藥物的病人,需定期驗血監察血球及肝功能,但類固醇就不適合長期服用。
生物製劑可阻截發炎因子
較新的治療有生物製劑這一類藥,但其實面世已超過二十年。這類藥發展快,選擇越來越多,作用是阻截不同的發炎因子,包括有注射的抗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以及口服 JAK 酶抑制劑。除了較少機會出現腸胃不適,脫髮,頭痛等副作用之外,療效亦比傳統藥物快和顯著,但在初期仍需密切監控藥效反應。
比較用藥前後
除了通過藥物外,患者可以做適量的運動,包括關節舒展,帶氧運動鍛鍊心肺功能和減重, 阻力肌肉和平衡力的鍛鍊。再配合均衡飲食,盡量遵從低鹽、低糖、低脂,高纖的飲食習慣,遠離煙酒。
處理發炎小貼士
日常護理方面,急性關節炎發作時要休息,敷冰袋消炎;
慢性的關節炎可以熱敷改善僵硬;有需要時可服用消炎止痛藥;盡早安排覆診調藥,不要隨意加減改善風濕病情藥。
痛楚容易會令人情緒低落,疲倦,也會引至焦慮;而焦慮又會對炎症有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透過藥物治療的同時,建議患者找方法紓緩壓力,例如運動、音樂或任何興趣,勿專注和陷入當下的不適。雖然此病暫時無法斷尾,但有許多辦法控制病情,待病情穩定,可與醫生商討逐漸減藥的空間。即使病情間中或有變化,但仍有很多解決方法,只要保持心境正面開朗,對改善病情都會有幫助。
藝人張頴康是一個成功例子,跟銀屑病抗戰10年,
曾一度要坐輪椅,現時病情已經受控,可如常工作及生活。